2023年对于中国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教育强国建设”成为2023年中国教育最重要的关键词。与此同时,“ChatGPT”于年初石破天惊,震撼了全世界,也让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必然颠覆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终于明白:未来,人工智能首先淘汰的是不动脑子的人。
当然,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热点和教育事业的重点是有一定错位的,比如“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等等,也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为全面回顾2023年教育的关键词,我们把这两方面的关键词集合在一起,试图给大家一个更为全面的2023教育的回顾:不遗漏重大的,但也不回避社会关注的,这才是全貌。
教育强国建设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从2023年4月26日开始,教育部高频度召开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和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日前,在教育部2023年年终总结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一年来,各司局和直属单位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的认识持续深化,对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共识度越来越高。
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表述,定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什么?因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要任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怎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需要依靠教育、科技、人才。
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是龙头,重中之重还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目的还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这一急迫的战略需要让我想起了新中国建设之初和当时的院系调整:快速培养新中国建设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
ChatGPT
“汉语盘点2023”中,ChatGPT当选年度国际词。ChatGPT还首次被《自然》杂志“破例”列入年度科学人物,“以承认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科学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巨大改变”。显然,ChatGPT引爆的新一轮变革中,教育亦处于核心位置。一年以来,ChatGPT对教育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以及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成为持续热议的话题。
点评
这是今年对全世界教育影响最大的一个事件,ChatGPT是对知识组织方式的重构,并不生产新的知识、思想,但对教育组织形式必然产生颠覆性影响。她的出现提醒我们,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是低层次、重复性脑力劳动者,在与机器的较量中,独立思考比什么都重要,否则必然被机器替代!
学科专业调整
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点评
2023年大学毕业生1158万,加上回国留学生,已经逼近新增劳动力的80%,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完全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本不是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但教育必须做好供给侧改革,即面向社会需要做好人才培养。五部委的文件本质就是以就业反向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一方面是做减法,改变一些高校一味开办成本低,但社会需求过剩的专业,比如大量人文社科与艺术类专业,一方面是做加法,根据社会发展,尤其是新业态,增设四新专业以及交叉学科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教育加法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2023年5月,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点评
近年我们都习惯了做减法,但是面对险恶的国际发展环境,我们必须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必须解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问题,这就直接关系到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需要从小激发更多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自然科学大多是早慧学科,需要对这些天才少年早发现、早培养,至少给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而不是单纯做减法。
拔尖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一以贯之。
点评
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成为2023年教育界的高频词。我更希望系统考虑这个问题,比如基础教育如何改变封顶式的减负,给拔尖人才以成长的环境与土壤?高校如何与中学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打通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渠道和模式?还有,如何面对中高考仍然以分数为核心的现实,实事求是地最大可能加强理工科人才的选拔效度?
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
2023年10月15日起,《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校外教育培训领域的第一个部门规章,标志着我国校外培训依法治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点评
该办法的出台,给了我们执法的依据,其目的是规范治理,而不是赶尽杀绝,这是所有人都需要认识到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能还需要在透彻理解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解决一些暂行办法没有明晰的存在灰色空间的地方,认知不统一的地方,让合规者大胆经营,让不合规者胆战心惊。
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点评
青少年心理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反映的是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从一个角度看,本质上是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导致过度呵护,同时,我们一些教育理念也在误导教育与家长,让孩子们生存在一个虚拟的社会中:尊重、个性,成为时髦的教育理念,懂孩子、懂教育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现实社会哪个是这样的理想?于是孩子们一旦面对社会残酷的一面,马上就出现了百般不适应。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拆除过度保护,拆除虚拟的成长环境开始,让孩子们从小经历他们所应该经历的一切,经历风雨的磨砺,而不是全面保护。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
2023年,有关“课间十分钟”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学生、家长和网民反映,一些中小学限制学生课间活动,“不能随意离开座位”“不能高声说话和跑跳”。
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点评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教育部门也坚决反对,但是不解决背后的根子问题:学生在校园里的安全责任问题,以及部分家长的放大甚至无理缠访等问题,这个问题将长期存在。寒蝉效应下,学校与老师只能做底线防范:不许动。
下不来的高台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一句话道尽了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尴尬,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
据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26条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点评
上了大学就是穿上了长衫,站上了高台吗?很显然,这个结论是难以成立的。我们身子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但脑袋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2023年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逼近新增劳动力的80%。2023年政府的就业目标也只有1200万,如果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完成了全部就业目标。也就是说,大学生在今天只意味着普通劳动者,这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实。
当下大学的招生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998年普高+职高的招生量,仍然用高等教育精英化尺子看大学生就业,无疑是自己把自己架上了高台,困在了自己的长衫里。
幼儿园关停
新生儿下降,幼儿园率先受到了冲击。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指出“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根据教育部2022年教育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0%。这也是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点评
2016年新生儿达到20年新高之后,大幅下跌,到去年仅有956万人,下跌830万,几乎腰斩。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巨变,直接影响的就是教育。当下已经传导至学前教育,紧接着就是小学,然后中学,大学。大学去年招生1000多万,17年后,大学也将面临没有学生可招的窘境。
我们的难题是如何平衡好当下和未来人口变化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如何满足当下适龄人口高峰,又如何照顾到未来人口的断崖式下降,资源浪费。
第一学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985”高校毕业研究生求职时遭遇学历“卡脖子”,因本科并非“双一流”大学,导致心仪岗位与其无缘。求职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人不少,学历歧视遭遇让众多年轻求职者产生共鸣和热议。
就此,教育部曾多次强调,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从未使用过“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点评
第一学历歧视是涉嫌违规甚至违法的,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做法在人才选聘的效率上确有其实用性,这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过去不突出甚至没有,为什么现在处处都有?显然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结果,更是用教育评价替代社会评价、人才评价的结果。如果要彻底解决,不妨先从政府用人的学历歧视开始,比如选调生对毕业学校的限制。
也想提醒公众,当我们批评这一歧视的同时,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是否也存在这种歧视?比如多年前某著名央企在一堆清华北大毕业生中,聘用了一个绍兴文理学院的本科生,舆论哗然,质疑其公平公正。为什么?
两院院士增选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次增选后,我国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科分布进一步优化。本次两院院士增选名额进一步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
点评
据统计,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中超过70%的人有海外学习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留学仍然是我们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渠道、路径。对于当下一些妖魔化出国留学的人,要坚决说不!
大学校园开放
近日,北京大学副教授“跨栏”进学校一事,让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自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以来,已有多所高校逐步打开校门。
点评
大家都在呼吁甚至要求学校开放校园,如果只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我也希望,至少可以便利地进出我家附近的高校,但这多多少少有点慷别人之慨。我们能否也把贵单位开放给公众?
在这个问题上,我坚决反对动辄拿西方国家给我们做榜样,为什么中国几乎所有单位都有门卫,都有围墙,都是不能随便进的?何止一个大学!
大学校园首先是服务学生与老师的,是服务教学科研的,是否开放,我们首先需要问问广大学生与老师,他们才是直接的利益关系人,并不是社会公众。开放,还是不开放,交给学校师生与管理者做出自己的决定,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
据教育部公布,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438万人,较2023年的474万减少了36万人。这也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
点评
读完研究生也没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于是大家就放弃了。如果仅仅是考虑就业,还不如现在就去工作,未来毕业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考研报名人数下降,说明大家日趋理性,从长远看,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