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教育在线正式发布《2024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今年研考有哪些新变化?高校研究生招生又有哪些新形势?
“考研热”降温 考生报考日趋理性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据统计,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438万人,较2023年的报名人数474万减少了36万人,这也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考研热”降温,也显示出考生报考日趋理性。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考研热”现降温趋势,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就业市场学历内卷与就业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出于就业考虑而非有学术志趣的学生放弃考研,选择直接就业,大学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出现增长。
《报告》显示,根据部分高校日前陆续公布的2022-2023学年本科生教学质量报告其中关于202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202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同比均有所提高,整体上好于上年。
数据来源:各高校网站
此外,学硕减少、专硕增加,读专硕的经济成本在不断提高。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日趋严格。这无疑也“劝退”了一批学生。
另外受溢出效应影响,近年出国读研人数不断增加。《报告》显示, 2022-2023学年中国大陆留学生赴美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为126028人,占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总数的43.52%,占比上升2.3%,与赴美读本科学位的人数进一步拉大。
数据来源:美国门户开放报告
双非高校报名人数持续增长,“逆向考研”依然存在
去年已经有很多著名高校考研报名人数出现增长停滞甚至下滑,今年依旧难挽颓势。2024年,不少著名高校考研报名人数继续下滑,
而一些“双非”大学报名人数逆势增长,“逆向考研”现象依然存在。
例如,2024年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报考人数2556人,较上年增长6.3%。
安徽医科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共有8516名考生报考,较上年增加700余人。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共有近4700名考生报考,较上年增加400余人。
“逆向考研”现象引发热烈关注,这也反映在高校录取结果上。昆明理工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为5392名,其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346人,人数占比6.42%。
202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录取3351名新生共来自562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60所,“双一流”高校占比10.68%。
深圳大学2023年录取5157名新生共来自708所高校,其中4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高校占比18.36%。
研究生规模扩张,高校校舍资源紧张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始终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11年的56万增长至2022年的124.25万,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365.36万人。在研究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高校各资源配备却略显不足,其中高等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4年部分高校明确宣布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再提供宿舍,一些则对全日制专硕也不再提供校内宿舍,也有部分高校对全日制硕士生实行自愿申请制。部分学校虽然不提供宿舍,但会提供一定住宿补贴或交通补贴。
专硕、专博规模不断扩大
《报告》通过对今年662所高校(不含科研院所及党校)硕士研究生统招计划(不含推免计划)统计。今年统招专硕计划占比在60%以上的院校占比为78.4%,接近八成。而统招专硕计划占比在50%以下的院校占比仅为7.85%。
数据来源:各高校网站
除了专硕,专业博士招生也呈现高增长趋势。《报告》显示,在博士招生方面,2022年博士招生达到13.9万人,较三年前增长了20%。专博占比也由2015年的2.59%,提高到了2021年的14.4%。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末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报告》认为,未来专硕、专博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交叉学科发展迅速 五年增幅达40.9%
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既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学科建设推动解决国家、社会发展命题的重要举措。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院校数量为232个,相较于2022年的院校数量增加25个。在数量方面,2023年我国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数量为860个,较2022年同比增长15.2%。从2019年到2023年,5年间我国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数量增幅达40.9%。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