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老师的昭通帮扶生活
4月15日下午,从上海来的驻村书记、33岁的教师董晓光坐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委会议室里,参加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远程视频会议。
这是东华大学—盐津县2020年度校地对接扶贫工作推进视频会。虽然与上海相距两千多公里,通过视频,董晓光见到了校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邱高等领导,还是感到十分亲切。
董晓光(左一)在给孩子们赠书。资料图片
在视频会议上,东华大学的几位主要领导一致表示,将加大在党建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帮扶资源、消费扶贫、就业扶贫、调研宣传等方面的力度,助力盐津打好脱贫攻坚战。
开完会,董晓光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当好扶智纽带
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的盐津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万余人,贫困村86个。
初见盐津县城,这座被作家形容为“挂在岩壁上的城市”,从大上海来的董晓光被深深震撼了:峡谷之间沿江而建的街道,散落山坡上的一处处“吊脚楼”,还有关河里滔滔奔涌的山洪水……
2019年7月17日,年轻的董晓光受学校派遣,千里迢迢赶到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报到,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在他之前,学校从2015年开始,已经陆续选派了两位挂职副县长、四位驻村第一书记。
黄草社区方圆21.7平方公里,24个村民小组,最远的村民小组距村部40多里地,贫困人口分布面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为聚合东华大学挂职帮扶干部的能量,董晓光首先拉起了两个微信群:“盐津合伙人”“黄草合伙人”,把两位副县长和四位第一书记聚在一起,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开展工作。
通过教育扶贫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做好学校与盐津县的“纽带”,为当地后续发展培养骨干人才,这是董晓光等东大挂职帮扶干部的共同心愿。
2019年,东华大学围绕“中小学生、大学生、终身教育”三个梯度,在派驻帮扶老师的配合下,逐步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落实了系列举措。
接力搬迁修路
有一封放在抽屉里的信,董晓光一直珍藏着。这是海子村民小组彭宗洪家里两个孩子写来的感谢信:“感谢你们的资助;谢谢您的关心和关爱。我会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你们。”
海子村民小组是东华大学定点扶贫挂钩帮扶的黄草社区的一个高寒偏远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41人。2015年以前,这个山上的村民小组各户散居在山间树林里,住的都是几十年的串架房:修了补,补了又修,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居住地不仅缺土地,还不通公路,唯有一条上山下山的小路,只能步行,到村上办事要一个半小时,到镇上要两个多小时,老百姓建房修房材料转运费比材料还贵。
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陶康乐,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学校提交了专题报告。东华大学投入53万元资金,重点用于村民小组组内安置点的建设及帮助修建进村道路,考虑到建房材料转运费很高的实际困难,在国家农危改政策基础上,每户再资助两万元;2016年7月,陶俊清接替陶康乐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与学校派来的挂职副县长,逐户摸排建房意愿、察看旧房情况,确认房屋建设用地征地;2017年7月,张强接替第一书记的岗位,继续全力推动这项工作。一直到2019年7月,安置点的房子终于主体完工。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一是房子建好了,但是公共生活区的院坝泥泞不堪,一到下雨天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老百姓不愿意搬进新房住;二是农危改政策要求“建新拆旧”,让老百姓搬出老房子还得同步拆旧拆危,几十年的生活记忆,老百姓心里十分不情愿。
这成为新任驻村第一书记董晓光到岗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新任挂职副县长范金辉副教授带着董晓光和村支书罗登雄,先后3次到海子召开院坝会,详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路面硬化备选方案,并对涉及的排水沟、化粪池建设占地补偿等也详细了解了群众意见。经过多次讨论,在庙坝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乡镇公路管理所专家指导制定预算及施工方案,村三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施工单位。
终于,赶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前,项目正式完工。看着平整干净的院坝,海子村民陆续都搬了下来。到2019年年底,危旧房都拆除了,海子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房前屋后的“泥塘塘”也变得“亮堂堂”,以前人畜不分、臭气熏天的厕所也换上了自动冲刷的便桶。搬进新房的彭登彬,在2020年元旦举办了海子村民小组近5年以来的第一桩喜事——娶媳妇。海子村的美好生活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精准对接需求
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东华大学组织专家宣讲团赴盐津县,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扶贫系列宣讲培训工作并开展捐赠和调研活动,全县中小学500余名教师及各校校长等参加了培训。
让董晓光印象深刻的是,东华大学几位校领导多次从上海赶赴盐津县调研,想方设法为盐津县谋划精准帮扶措施落地。
结合盐津县实际需求,成立“东华大学盐津继续教育基地”,为当地提供宣讲、短期培训、学历及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学校科研团队研发了农村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系统,2017年至今帮助县里节约灌溉用水4000余吨。在东华大学科研处帮助下,学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单独列支45万元,设立了3个“盐津专项”科研项目,专门用以解决盐津县乌骨鸡产业发展与冷链物流、中草药产业发展及其包装设计以及环保新技术研发。学校还专门组织上海中药材专家到盐津,手把手为中药材选种、育种、检测把脉问诊。2018年,学校把盐津的农副产品引入校园,推向上海市场,推广销售了400余万元盐津农副产品。
为了配合学校的帮扶举措,“把消费扶贫做到日常”,董晓光与学校同期挂职副县长范金辉达成了共识。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陆续推出了“庙坝野生黄皮干竹笋”、“盐津蜂味”、高山土蜂蜜等黄草社区特色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蜂农发展产业。在董晓光等几任驻村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庙坝镇黄草社区成功推出了“寰碧山泉”项目,即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取用当地自涌山泉水,生产加工“寰碧山泉”,经过前期的包装设计、市场论证和营销推广,“寰碧山泉”现已走向市场。
疫情期间,东华大学附中第一时间向盐津县开放了在线教学课程资源;东华大学体育部教师专门为孩子们录制了在线体育课程;学校也在自身原本防疫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捐赠了4500个口罩。
随着脱贫收官脚步的临近,董晓光说:“决胜脱贫攻坚战,每一小项内容的稳定达标,都是朝着幸福生活迈开一大步。作为‘黄草合伙人’,使命光荣、责无旁贷,我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与大家一起共同迎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