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国教育在线特策划“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内容征集活动,邀请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专家等教育系统工作者撰文,讲述“大先生”故事,以“大先生”为榜样,阐释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展示和引领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回忆自己心目中的“大先生”——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陈元晖的故事。
“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
“任何时候,教育理论一定要与一线实践紧紧捆在一起。”
“只有总结了我们教育学中丰富的、宝贵的遗产后,才能真正摆脱‘进口的教育学’,而有‘出口的教育学’。”
……
陈元晖先生的教育理念,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陈元晖(1913年9月18日—1995年10月3日),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哈尔滨大学副教务长、教育系主任、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系主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首任会长、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副主编兼教育心理学分卷主编。
要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
——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陈元晖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邵志豪
步入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陈元晖先生的塑像,底座上镌刻着陈先生的名言: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这句话作为东北师大附中教师的教育信仰与行动指南,引领着附中教师在长达74年的教育征途中,不断探索、追求与超越。
陈元晖,1938年5月在中央大学就读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郑重选择了人生的方向。1948年至1954年任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教授。“先办好附中,才能办好教育系”——1950年,面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张如心创办教育系的邀请,陈元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大学采纳了他的意见,请陈元晖担任附属中学校长,带领13位大学老师共同开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元晖做过哈尔滨大学教育系主任和附属实验小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知识基础厚实、教育实践丰富,但他依然强调,任何时候,教育理论一定要与一线实践紧紧捆在一起,因为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时刻离不开一线实践。
陈元晖
当初,陈元晖对有些学校特别重视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并直接移植感到担忧。为了突破理论束缚,培养优秀教师,陈元晖要求附中教师“要当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有创造精神,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的窠臼。陈元晖认为,使学生闻一知一的教学,是一种“教书匠”的教学;而闻一知十的教学,则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教育家”的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陈元晖眼中“教育家”的重要标志。1990年,陈元晖回到东北师大教育系,他强调培养学生是为了使学生聪明,而不是使学生记住许多东西,重点应该放在培养思考力方面,而不是培养记忆力方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图书《教育学家之路:纪念陈元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集》
作为著名的教育学史研究专家,陈元晖一直在积极处理中国教育学“中”与“西”的辩证关系,一直主张中国教育学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秀遗产”。他以自己的哲学背景为基础,编著了《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卓越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的美育思想》等,为教育学的研究又打开了另一扇窗。
陈元晖觉得,只有总结了我们教育学中丰富的、宝贵的遗产后,才能真正摆脱“进口的教育学”,而有“出口的教育学”。中国学者也应为教育学发展作出世界性贡献。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依然具有进步意义和决定性影响。
陈元晖老校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一生布衣,半世坎坷,唯读书是好,非真理不从”,这一段镌刻在陈先生墓碑上的文字,生动地概括了他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特约撰稿,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邵志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