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全国高校代表参与2018年度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2018-12-27 15:43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2月20日,2018年度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系统部署了2019年高校科技工作。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代表齐聚大会并作交流发言。会上,各高校总结2018年以来高校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明确了下一步科技工作的思路和任务。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杜占元(中国教育电视台 樊世刚/摄)

  清华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清华大学指出,我国高校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具备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能力,国内企业现在的发展阶段也需要高校的创新支持。

  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高校应当明确定位。高校不应该代替企业创新,而要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势,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为企业创新提供源头技术和持续稳定的支持。

  要想真正发挥高校的作用,还需要有相应的顶层设计和布局。首先,高校自主创新应当以相对优势学科为基础,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其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解决高校自主创新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工科评价体系等;最后,高校应当将人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改革统筹考虑,为国家培养一支强大的创新服务队伍。

  要做好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要以坚实的基础研究做支撑,加强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研究,加强有组织科研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清华大学的思考和实践如下:

  一、在基础研究方面,一是以人为本,鼓励青年教师稳定长期从事基础研究;二是学校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引导企业投资资金;三是引导地方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支持基础研究,同时进行产学研全链条布局。

  二、重点布局关键领域,建立若干独立、跨学科门类的校级交叉研究平台,学校提供用房、经费和人员支撑;成立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建立校内教师跨院系兼职制度,同时建立管理体制,形成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

  三、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有组织突破卡脖子问题,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高温气冷堆等重大项目。

  四、落实军民融合战略,推进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创建新型科技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

  五、探索开展科技评价,有组织建立评价体系,始终将质量和贡献放在学科评价的首位。

大会现场 (中国教育电视台 樊世刚/摄)

  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经验

  四川大学紧扣珠峰计划的“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核心内容,在制定“双一流”建设规划过程中,将建设前沿科学中心纳入学校“双一流”重点工作。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思考论证,凝练方向。一、确定学科方向,提出“办最好的医科,办一流的文科、理科和新工科”的发展思路和“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发展路径。二、凝练科学问题,聚焦中心发展主线,深入分析临床医学、精准诊疗对基础医学研究的需求,设置协同共进的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中心架构关系图,保证中心组建方案骨架的定型。三、教育部珠峰计划启动后,学校决定由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成立了由29位科学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前沿科学中心工作组”,向学校提供中心组建方案。

  学校高度重视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同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全力建设“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把中心及其主要依托的学科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持中心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设立管理委员会。目前,学校已在2019年“双一流”专项资金中为该中心单列年度经费预算,在研究生招生中给予特区政策支持。成都市政府积极支持,提供了10万平米空间支持。

  未来,中心将吸引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合作参与,力争建成5-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协同攻坚团队,吸引世界著名科学家来工作或建联合实验室,聚集200位高水平人才。

  中山大学:改革分类评价管理体系,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释放科研创新动能

  中山大学近年来针对科技工作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人事、科研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入手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探索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职务聘任办法。代表性学术成果的形式包括论文、著作、专利、决策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等创新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设立“理论创新研究”或“技术、应用与工程研究”类别,申请人可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在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学校坚持分类评价、分级评审,对临床医师、护(技药)师、教授、研究员类别分别明确评价重点。

  二、研究以分类管理为原则的教师岗位规范性办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服务“双一流”建设。学校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研究并重岗、教学岗、研究岗三类。其中,教学研究并重岗是支撑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核心岗位。

  三是建立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科研绩效奖励制度。在个人及团队评价方面,学校在2013年就建立了多层次绩效奖励体系,目前,学校正在修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在二级单位评价方面,学校建立了以科学分析为基础、目标管理与创新发展为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体制,从科研组织与管理、科研经费、科研项目、人才与团队项目、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重点指标增长率等八个方面全面评价二级单位工作成效。

  四是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围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大科研平台、大科研团队、大科研项目建设,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学科。

大会现场 (中国教育电视台 樊世刚/摄)

  合肥工业大学:打通绿色通道、优化科研管理,打造“一站式”科研服务

  合肥工业大学已经搭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科研管理架构,形成了精细规范的信息服务平台、快捷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协同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相关情况如下:

  一、优化流程,着力打造精细规范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一方面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精准打磨,形成从经济合同审核到科研项目立项管理、过程管理、结题管理,基于进度、资源、经费、成果及应用等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如信息录入、审核、审批等均实施痕迹化管理,并且设置重要节点管控和多层次联动机制,从根本上杜绝“权力在暗箱中操作”。

  二、减轻负担,着力打造快捷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环境。2016年,整合学校科研院各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设立科技服务大厅,根据不同管理类别分别设办事窗口,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实现了办理过程包括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办理人员、流程追溯的“可视化”。在成果等级和认领方面,教师、科研人员只需要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生成的相关表格进行核对确认即可。

  三、打破孤岛,着力打造协同高效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学校初步建立了内部科研信息共享机制,新的科研管理体系具有集成化和协同化两大特点。推行校院两级管理,该学院决定的采用备案制管理;项目管理上建立了科研院、学院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的三级管理体制,率先做到了联合网签。通过开发第三方数据对接平台和联合审核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与学校人事、财务、研究生院等业务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

  本次会议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报告。财政部科教司、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有关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 2022-04-24 09:00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22-03-21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