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江苏大学: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打造联合培养江大范式
2021-08-16 13:31
江苏大学
作者:

  江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打造科产教融合新范式,聚焦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区域、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一、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厘清科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秉承“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全员育人;“课程教学+基地科研+社会服务”全方位育人;“知识传授+联合攻关+创新实践+素质提升”全过程育人的联合培养平台,整合人才培养和科技优势,研究生院与科技处技术转移分中心协同,开展“创新联合体+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政校企所”协同、“学研创用”互促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江大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精英人才。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以研究生为主体,高校和基地为抓手的“一体两翼”联合培养工作格局。以“双向投入”为驱动,健全“校地共担”的制度保障,明确“基地出卷-高校答卷-人才输送-联合研发”的工作总思路,真正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合作共赢。出台《江苏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等5项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各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同时,作为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整合凝练各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工作亮点做法,紧扣研究生教育质量,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我省科产教研究生联合培养建章立制提供实践依据。

  二、推进“095工程”,打造名企大院联合培养育人平台

  学校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以及对江苏大学重要批示精神,明确了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先后部署了新工科、新农科融合建设和"095工程"行动计划,依托校内外人才、科技与平台等优势,打造研究生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范式。同地方政府、国内外大型农机龙头企业、国内外高校院所、国内国际农机行业组织等“名企大院”布局建设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全面融入农机装备国家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大力提升我国农机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努力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新贡献。先后与江苏沃得农机、苏州久富农机等一大批农机龙头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同徐工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学校共建成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83家、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817家,每年累计输送2000余名研究生进驻基地,参与工程实践与技术研发。近年来,学校获评优秀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38家,“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家,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2人,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3人,均位列全省前列。

  此外,整合农机领域名企大院的社会资源,先行先试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拓宽研究生科产教融合的渠道和方式,提高培养质量。近两年,学校先后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共建“洛阳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共建“南京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共建“北京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共建“江苏大学苏州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在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已超200人,多项国字头课题和奖项得以共研共报,百余篇高水平论文和专利得以发表,合作成效初步显现。

  三、聚集多方资源,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出台《江苏大学产业(行业)导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活动实施细则》,深入落实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打造“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师资力量,建立健全联合指导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一是校内外导师联合,全链条指导研究生。以“项目制”为导向,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开题+科研创新+学位成果”的全链条双导师协同培养方式。在传统单一校内导师指导的基础上,重点发挥校外导师与生产一线结合紧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共同参与专业与实训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指导或联合指导研究生,承担实践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同时,举办“产业教授进校园”品牌活动,邀请产业教授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开展讲座,与校内导师洽谈项目,共同推进产学研工作。二是开设实践课程,将实践指导环节前移。邀请生产一线的企(行)业专家与校内导师联合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构建“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核心课程的挑战度和含金量,促进企业需求融入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依托学校产学研一体化运行的机电总厂,开设企业生产实践课,由企业专家担任任课教师,讲授企业导向、生产管理、启发研讨和技能提升4个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个性化设定,搭建角色转换的校企桥梁,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到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推进趋同化管理,组建质量过硬的基地导师队伍

  学校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着力打造质量过硬的基地导师队伍,推进基地导师与校内导师趋同化管理,完善培训交流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表彰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学校已聘任江苏省产业教授103位、1553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其中15位获评省优秀产业教授。一是严格“遴选+考核”,过程同管理。根据省校相关文件,严格产业教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聘任、管理、监督、考核环节。由学科牵头,通过对实践导师进行遴选和资格认定,聘任有一定实力的校外专(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研究生,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商定高校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培养成效与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应协议和考核办法,打破基地导师“终身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对联合培养基地和分院校外导师指导情况进行过程管理与考核,动态掌握培养质量情况。二是拓宽“对接+培训”,内涵同发展。与科技处协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作。打通“项目对接+人才培养”的联合培养链条,定期共同组织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需求对接会,以“项目制”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着力做好桥梁作用。实施“基地+技术转移中心”联合运营计划,“分批次分片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导师上岗培训,邀请校内教授、督导、管理人员走出学校,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专(兼)职教师就立德树人、科学研究、培养环节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三是开展“评价+激励”,机制同建立。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座谈会,广泛听取研究生在导师评聘、考核制度、导师指导中的意见;要求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后,在系统中对导师进行有效评教反馈,让研究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完善校外导师制评价制度。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优机制,对优秀校外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注重激励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