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3123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吴付平
    电       话:13911032216
  • 企业入驻:乔 勇
    电       话:15652932663

刘海峰: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但必须不断改革完善

  11月1日-3日,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秋)(简称“高博会”)在南京举行,作为本次高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厅支持、河海大学承办的“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葛道凯,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徐国华,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长智,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白皓、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唐亚武,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委员、专职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张晓东,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发玉,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河海大学校长徐辉,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河海大学副校长董增川,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薛茂云等嘉宾出席论坛,来自辽宁、福建、广西、河北等十余省教育厅的代表,国内百余所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参会。

  会上,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作了主题为“新中国招生考试70年”的精彩报告,他从高考制度的重要性、高校招生考试70年的变迁、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成就以及高考改革的展望四个方面展开报告。

  以下为现场报告实录:

  一、 高考制度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专门选考试招生,尤其是高考方面来作主旨报告,主要是因为考试制度的重要性。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制度,正如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里讲到的,“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高考改革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一有风吹草动,基本上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在中国,高考改革是牵动高层领导人和基层老百姓神经一件大事,是最高领导人和最底层老百姓都关心的大事。

  陈宝生部长说,“高考是教育领域具有政治意义与全局意义的重要工作,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千万学子前途命运,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中国的考试招生改革如此重要并影响广泛,已变成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和重大的民生工程,因此不能仅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而需要有一个更权威、更专业、代表性更广泛的组织或机构来制定方案包括指导改革。

  二、 高校招生考试70年的变迁

  70年划分一下,大概可以分成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1),单独招考向统一考试过渡阶段。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50年5月26日公布了《高等学校一九五O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讲到:“为了逐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的混乱状态,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特规定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生日期的范围。”这个是开始过渡。当时鼓励大区来招生,比如说江苏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当时都有专门招生委员会,当时各个大区都有教育部。1951年教育部要求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结果当年有将近70%高校实行统一或联合招生,占所有高校数的69.6%。

  第二阶段,(1952-1956)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年是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年份,在之前大区统考的基础上,创建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

  这是在总结经验之后采取的重大改革,已经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从此中国的高校招生进入了“高考时代”,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1953-1956年间,还有一些争议,关于是否应该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有利有弊,总体上得到认可,一些人认为我们统一高考既不是学欧美的也不是学苏联的,是我们中国招生考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第三阶段(1957-1965)高考起伏发展阶段。此时期的招生考试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进一步严格政审和体检,招生人数很大,尤其大跃进的时候。1952年考生只有5万多,录取率90多,现在全国录取率接近90%还不到。文革前高校招生考试跌宕起伏变化非常大,从1957年的10.56万人到1958年的26.56万人,又从1960年的28.41万人,降到1961年的16.9万人,1962年的10.68万人。1956年,考虑“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但是又有变化,1962到1965年比较强调择优录取。文革有一点很不同,现在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文革前的高考不公布分数,考生也不知道分数,1978年才公布分数,跟我们现在很不一样,因为当时有各种限制。

  第四阶段(1966—1976)停废高考阶段。文革十年,但是高考停废了11年,废止高考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1970年以后,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一开始是北大清华,1971年全面推广,文革期间有94万“工农兵大学生”。

  第五阶段(1977—1984)高考制度恢复阶段。1977年准备按文革推荐上大学,8月份邓小平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这一举措是在“两个凡是”的极左思潮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实施的,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对思想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及其他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后续改革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后面第六、七、八阶段就不细讲了。1999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扩招,扩招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文革后的高考录取人数很少,录取率最少4.7%,1977年只有个位数,后面百分之二三十地增,1998年从33%增加到55%,增加了22个点。

  三、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成就

  (一)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

  考试制度有以考促学的功能,保证高校新生的质量,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考试制度通过才学选拔人才,会形成青少年一心向学的风尚。

  (二)选拔了大量人才

  1952年首次高考录取了5.32 万人,2019年预计录取820万人,增长了156倍多。“文革”前17年,高校招生是按国家干部来选拔学生,一考上就有准干部的色彩,计划性很强。选拔出大量当时国家急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恢复高考40年多来,通过高考公平择优,选拔了亿万合格的大学生,经过高等学校培养造就,大量人才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中国近40年的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都是和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不断改革密不可分的。

  (三)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考试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高考以其公平公正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信任,尽管高考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公平性一向为公众所认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曾经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它意味着上大学不是靠家庭出身,不是靠走后门,而是靠勤学苦读获得的分数。

  “文革”前对工农子弟升学有一定的倾斜政策,近年来也实行弱势群体入学机会保障政策,以及教育部专门拨出招生计划由部属高校招收贫困县的考生,全国各地也出台了照顾弱势群体考生的政策。这个是保证公平正义,是必须的措施,包括对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对少数民族加分、对边疆民族自治区招生计划的优惠,也都是为了达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是为维护我们国家的公平、安定。

  (四)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在相当长的时期,一旦考上大学,便好似鱼跃龙门,可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虽然现在高考改变命运没有那么响亮了,今年云南还在搬砖的青年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也是典型的个案,现在流动率已不如过去了。

  根据北京大学、苏州大学15万本科生的学籍卡和所载学生父母的职业做量化分析,研究者南大梁晨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李中清教授《无声的革命》这本书,确实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无声的革命”,大学生来源开始多样化,民国时期大学生是高度基因化,文革前也是高度基因化,但是民国时期能够读大学的孩子都是社会上层子女,文革时期是工农等社会较低阶层子女逐渐在其中占据相当比重,而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高考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恢复高考使整个社会由乱而治,便是高考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功能的生动体现。

  四、高考改革的展望

  高考制度利弊并存,统一高考制度对中小学教育也产生不少负面的影响,比如说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且近视率攀升、体质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所以必须要加以改革。去年习总书记讲的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是“破五唯”中首当其冲的顽瘴痼疾,因此,未来中国高考还需要不断加以改革。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14年关于深化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大家最关注是上海和浙江的新高考改革,核心就是“3+3”科目改革,这个改革有很多好处,学生选择性大大增加,也带来很多挑战。今年4月江苏等8个省市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里面做了改进,改为“3+1+2“的科目考试方案。这个大家都很关心,这一方案既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又能防止因为避难就易弃考物理导致科学素养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3+3”模式出现的问题。

  新方案可以说是对文理分科与“3+3“的一种折中,是兼顾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科目改革方案,“3+1+2”方案可以说是高考改革的江苏贡献。也有人说这不是倒退了吗?我觉得不是,唐代布袋和尚有一首《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表面上退一点,实际上是进步。

  二、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内容要有实际性,怎么通过考内容而不是考实际应对,内容改革能够考出学生能力素质,能以能力定义素质定义来命题,考试内容以结构对学生学业水平与素养的考查信度与效度,我们要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考内容选择与设计,实现对高中教育过程评价的实质性引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探索综合素质考核评价。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为原来为分数论,特别实行平行志愿,这个是非常公平的,防止高分落榜,防止信息不对称弱势群体家庭填报志愿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把分数提到最重要的地位是非常公平,但是一枝独秀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体、美、劳更不用说,现在提倡立德树人,要怎么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尤其中国重面子和人情的社会风气没有根本明显好转和根本变化,过度重视教育的价值观没有改变,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这种多元模式我觉得一定要慎重,小范围试点确实具有可行性之后,大家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名言再来逐步推进,但是发展方向肯定是这样的。

  总之,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高考必须改革完善,但必将长久存在下去。高考改革应该在全面研究、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推行,这样才能够使高考继续为我国高等学校选拔合格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以及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秩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