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3日,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秋)(简称“高博会”)在南京举行,作为本次高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厅支持、河海大学承办的“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葛道凯,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徐国华,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长智,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白皓、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唐亚武,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委员、专职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张晓东,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发玉,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河海大学校长徐辉,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河海大学副校长董增川,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薛茂云等嘉宾出席论坛,来自辽宁、福建、广西、河北等十余省教育厅的代表,国内百余所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参会。
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作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的总体情况。他表示,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高教战线几代教师、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不懈努力、共同奋斗下,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70年来,构建了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主题报告中,刘献君教授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主导思想、发展过程和发展成就等进行综合分析来回顾高等教育70年,按规模发展、多元发展、重点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层层递进。
现场精彩发言:
一、规模发展
1949年9月,作为新政府施政纲领方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我们文化教育事业提出了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文化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1949年就定义了方针。
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个表格数字也是非常过去都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很快。
70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各类高等教育,增加高考招生人数,1956年刘少奇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增加一倍左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但党和国家仍然十分重视扩大高等教育发展,人数有很大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文化革命后的1977年12月,国家果断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考,570万人走进考场,27万人被录取。1983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报告》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纲领,各条战线和各个地区都深感专门人才缺乏,迫切要求教育先行,为国家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因此,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
面对我国人口众多,高等教育需求量极大的现实,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早在文化革命以前,开始探索职工大学、农民高等学校、函授学院、夜大学等各种办学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多种形式,对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产生和自学考试制度的创建。1979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省市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开学。至2014年,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累计培养本专科生950多万人。第二个自学考试制度,则是一种全新高等教育形式,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高级人才,这是我们国家一个特色。全国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累计达2.49亿人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280多万人,2000多万人获得了非学历自学考试的各类证书。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中,不可忽视民办高校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部分热心教育的人士,自发创办民办教育,后来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1998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仅22所,到2018年,民办高校数达750所,在校学生数达649.5万,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达22.95%。
二、多元发展
规模上去还不行,还要多元。因为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人民群众需要的多样性,高等教育需要多元发展。多元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行各业需要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二是同一行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所以要多元发展。针对原有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1952年开始,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6年前后,国家又一次进行院系调整,标志性事件是交通大学西迁。院系调整虽然存在不少的弊端,但总体来说,结束了院系庞杂纷乱、设置分布不合理的状态,走上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道路。院系调整成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改变了过去重文轻理的专业结构,加强了工、农、林、医等等。
二是有效地改善了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局面。社会需求是多样的,不仅需要多种学科专业的人才,而且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从总体来看需要三类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类。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为此,国家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是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2014年2月,国务院做出决定,我认为向应用型转型这件事的重要性不亚于双一流,我认为跟双一流拥有同等的地位。另外发展和改进研究生教育,是多元发展的重要内容。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一方面要扩大规模,人数增加了很多。另一方面,发展专业型学位,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社会需求。这是我们近几年我们国家社会重视的发展专业型学位。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工商管理硕士等,至今已有40种专业型硕士学位。近几年开始,设立了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等6种专业型博士学位,在不断的增加。
三、重点发展
光有规模,还有多元性还不够,还要有重点。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必须突出重点。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更需要突出重点。通过重点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通过重点发展,带动其他高校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是我们党一贯的政策。1950年6月,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整顿,他指出:“办事情总要有个次序。先搞重点,其它就可以带动起来。比如综合大学办几所像样的,其它的就会跟着学。”周总理在1950年说的非常清楚。1954年国家确定6所,1963年达68所。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连续两次对重点高校建设做出指示:“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 至1979年底,全国共有重点高校97所。
除了建设重点大学外,国家还采用其他方式,加强重点建设。如,将部分高校列为国家重点项目。还设立建立研究生院。
20世纪90年代起,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工程和双一流,这些就不详细念了。
重点建设带来重点发展。这些重点建设的高校,由于得到了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迅速发展,其培养的拔尖人才、产出的高水平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建设。我国高层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校;基础研究和国家重点实验室60%以上建在高校;国家科技三大奖60%以上由高校获得。
1949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仅66篇,2019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达60多万篇。三大期刊发文我们进步很快。上海交大在2003年第一次对世界大学排名,我们国家重点大学名次稳步上升。
四、开放发展
光有重点不行,我们还要开放。国际化是大学与生俱来的特征。我们国家把开放发展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环节,并确立了“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兼顾战略平衡、保证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我国紧紧抓住与苏联、东欧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1949-1960年间,先后有861名苏联专家应聘到我国大学、教育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担任顾问,应该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50-1966年,我国共有17493人在苏联留学等等,这些人回来以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难性。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近60个文件。开放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978年,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派遣留学生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2018年我们留学人员总数达66.21万人。派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学成归来,为国效力。国家通过很多计划,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可以的,比如说1978年到2018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其中432.3万人已完成学业,这些人里面有365.14万回国,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1950年,新中国开始招收留学生,当年招收了33人,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越南、朝鲜、蒙古等国。
2018年招收留学生49.22万人,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学生主要的,还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通过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政策文件。参与构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体。通过对外开放,发展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取得了话语权,发出了中国声音,并为世界接受与认可。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的活动,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创新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短、基础薄弱,必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我国高等教育70年,是不断改革创新的70年。
1956年在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完成了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高校开始重视科学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探索发展之路。华中工学院开始制订五年战略规划。我们战略规划再早是1956年是我所在学校制定规划,这是当时的五年规划。1956年到1960年。当时规划我比较了一下跟我们现在大体上差不多。1956年是一个节点。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1958年-1960年在全国开展了“教育革命”。1961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教育部制定了《高教六十条》。《高教六十条》强调了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和加强教育立法,保持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重要文献。我认为《高教六十条》这是一个重要的文件。“文革”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创新的新阶段。1977-1985年,主要是教育的恢复时期。此后的改革创新,以五次教育大会(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标志。1985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第二次1993年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三次,我们就很熟了,1999年素质教育,开启了素质教育特别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征程。素质教育应该说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创造,他比通识教育我认为更根本。2010年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纲要”的战略主题是“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人才培养改革放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位。四次会议多有一个主题。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等等等等,自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70年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涉及的方面很多,我不可能都去说,但是“体制改革是关键”。以下仅从体制改革入手简单回顾。周远清认为,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筹措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
管理体制改革。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从“集中统一”,所有东西都是由中央管,然后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目标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概是这么三个阶段。
经费筹措体制改革。时间关系不去说了,也是多方面。特别是通过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广泛吸取社会资金。
内部体制改革,内部体制改革也是很多方面,我就不说了。包括后勤社会化等。
总结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更好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迈向高等教育强国。面向未来,我们要认清新时代的要求。面向未来,我们要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主要矛盾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很多矛盾,我们现在不怎么满意,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面向未来,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解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部署和要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改了两个字,“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认为内涵发展是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推动到实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向未来,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
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发展优质教育,现在我们优质教育不够,有92%的本科生到不了一流大学去学习,要缩小群体差别。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满足人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要开展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
第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立德树人,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探索人才成长规律。要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这个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从基础抓起,从基本抓起。
第三.坚持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今后的重要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涉及的范围很广,我认为重点有两条:
加速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并进一步引导双一流建设大学,以一流为目标、学科为基础、绩效为杠杆、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我认为这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很重要的,因为人才要满足社会需要,这一方面我认为我们重视不够,这一块我觉得是特别是“路径依赖”要摆脱。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现在,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进行综合改革。综合改革要回应人民对更好高等教育的期盼,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如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民提供优质高等教育等。
改革千万头绪,要找到突破口。综合改革可以“管办评”分离为突破口,真正还给大学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教育教学改革可从个性化教育开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任何大的成功都是时代给予的。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努力探索,积极实践,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