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圆桌沙龙:中学积极应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带来的挑战
2017-12-16 19:21: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陈骁:严校长讲四种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来发展这样一些能力,张校长的意见是发展能力要通过足够丰富的课程来实现,杨校长提供很多方法、手段,也提出要培养关键能力,很重要的还是解决负担的问题,解决时空的问题。王老师提供了非常多的数据,进一步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有机体。

  在三位校长办学过程当中,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好、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也好,有没有遇到非常大的困难,这些困难是什么,学校在用什么方法解决?

  杨士军:我们学校比较特别,背靠复旦大学,家长学术水平都比较高,相对来说比较开明,比较认同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从初中开始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这个和复旦大学这几年特别注重通识教育相关,另外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应该是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第一,一定要确保现在中考和高考需要的成绩,我们注重三个有效:有效的课程、有效的教学、有效的作业,让孩子们把时间省出来,节省出来的时间是可以做一些更有利于夯实他们长远发展的事情。

  也有一些限制,比如说现在上海已经参与了国家的研学行走,学生在40个正常教学时间去的,国家要求也是这样,这个时间怎样协调?还有安全的问题、收费的问题,义务教育不能乱收费的,这种政策的东西,这种后续的保障我们不得不考虑。

  第二,从学校实际来说,如果给上级部门提建议,大家呼声很高,要让教育家办学校,外面的金箍咒稍微松一些,给愿意做事情的校长或者学校更多的支持和松绑,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诉求。

  张禹:困难各个学校基本上差不多,在现在的社会呼吁中,特别是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资源上都感觉到很缺乏,在资源上这是学校巨大的困难,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整合社会资源,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限,这是在客观条件上的一个最大的困难。

  在做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困难,就是自身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老师很难突破名校的情节,哪个学校都想多送几个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而我们往往拿着这种目标在学校作为衡量,作为学生来说很受伤的,教育工作者要多考虑这些。每天清华北大,使这么多的学生每天背负这么大的负担,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提醒自己,要把这个事儿放下来,这个困难来源于自身。

  严一平:困难的事情是两个,第一,自我定位问题。我们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什么能力都能够培养出来吗?有的时候不能过度培养,这个度的把握比较难。第二,学业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处理上还是有一些压力的。我们有一个学生会干事,工作做的很出色,但是学习上一般,家长就会有这样的压力,要求孩子先把书读好。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是能够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可能要和家长交流如何来培养孩子:第一,不要过度讲将来要做什么,压力太大,因为很多是天生的,所以千万不要过度开发,创新人才是一个氛围,是一个文化。第二,教育观念需要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陈骁:从各位校长的反应当中,学校要推进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带来了一些障碍,几位校长都在积极应对挑战,并且有一些具体措施。

  我想问一下王老师,您是一个评估专家,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些能力培养了,我们究竟怎样来评估或者怎样来评价,来证明我们这些孩子能提有了长足的发展。

  王旭东:评价是最难的,也是最难攻克的,评价不要在乎创新能力强弱,我更觉得参与是最重要的,比如说创造发明,不要在乎一定要发明什么,一定要拿到专利,获得发明创造的方法、体验、过程比任何都重要,我们评价是评价过程参与以及积极性、收获。包括职业教育也是一样,现在孩子想当什么,想当医生,说明他不会当医生,他有这个想法,并付之行动,我们通过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校长要改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把四个关键能力的要素和活动项目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这样我觉得就够了。

  陈骁:谢谢专家的分享,大家收获非常多,而且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大家已经非常聚焦,非常达成共识。高考确实是一个指挥棒,引导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是改革是一场永远没有尽头的奔跑。当今社会教育价值观远未形成,面对外部压力校长很难毫不妥协,但是一个坚守教育专业立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教育工作者也会在观念交织中寻找根据地,学校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从细节入手,终将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新闻网 2020-03-02 21:20: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1-20 10:02:00
中国教育在线 2019-12-25 1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