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对话中国教育第5期预告:中国获诺贝尔奖为何这么少?
2016-11-02 11:10: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节目背景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大戏终于揭幕,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隅先生的获奖,把本世纪十七年以来日本获诺奖的人数提高到了十七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相较于美国,日本并没有全世界科技精英移民,并且人口也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值得思考的是,邻国日本能够屡屡获奖,而中国作为世界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实际获得者却少之又少?这其中的差距到底在哪儿?中国诺奖何时才能真正爆发?本期《对话·中国教育》我们将邀请重磅嘉宾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节目时间:

  11月9日(周三)上午10:00—11:00

  节目嘉宾: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晓阳

  精彩议题

  1、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一直以来也被视为“至高荣誉”,今年10月3日在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入21世纪我们发现,日本科学家人数增长较快,平均一年出一位诺奖得主,据了解,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按照目前的情况推算,日本的诺奖计划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您认为,日本能够频频获奖的原因是什么?

  2、今年四月在中国大陆上映了一部日本电影《垫底辣妹》,内容讲述了学年垫底的女高中生用一年时间将偏差值提高40,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从剧情来看日本的学生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都面临着极大的学业压力,教育和教学方式与中国也极其相似。但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数量却比我们多,您能否谈谈日本的教育模式,如果真如电影剧情里描述的一般,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哪儿?

  3、自颁发首枚诺贝尔奖以来的115年里,从绝对数量来看,诺贝尔奖最终都流入了美国日本等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作为世界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上也有所作为,但相比之下,仍有差距。根据您的分析,中国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4、根据我们目前的发展状况,能否大胆地预测一下中国下一个诺贝尔奖最有可能诞生在哪一个领域?

  5、尽管评奖标准、获奖人选受到不同程度争议,但诺贝尔奖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向科学家致敬,另一方面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的得失,纵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他们有哪些共通的特质?这对我们当下国内的教育有哪些借鉴和启发?

  6、“应试”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关键词,在很多人看来,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少与严苛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然而,反观日本电视剧《宽松世代又如何》,接受宽松教育改革的一代人,却表现出了应变力差,抗压力弱的问题。在您看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尺度到底该如何把握?

  7、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一度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莫言曾提及自己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烦恼就是被媒体塑造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像一个妖魔,同时也成“民族英雄”。关于诺贝尔奖我们应该如何理智地看待?

  届时,各位老师、家长、学生及关心教育的朋友可打开微博,搜索“中国教育在线”微博账号观看直播!同时可通过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ID:eoleoleol)留言功能提问,与专家进行线上互动。期待您的参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