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如何处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文 / 陈志文
2017-10-30
对于现在多数的孩子,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成长,是受委屈。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都不自觉地捧着孩子在成长,哪怕是穷人家,也都是一个孩子,中国的父母多数...

  有一个颇有成就的朋友找我,问我是否认识某教委的人。问其原因,他回复说:儿子在学校被体育老师打了,我要求老师在全校大会上给我儿子道歉,我需要他能抬起头勇敢地走进学校,但是学校不答应。

  我笑着问他: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我告诉他,现在在北京上海,老师打孩子就意味着丢饭碗。老师打他,无论什么原因,多半是把老师逼到一定程度,或者无法控制的程度,也就是孩子有必打之处,否则老师也不至于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收拾你的孩子。如果你对孩子还有伟大的期望,赶紧去买一面锦旗给老师送过去,感谢老师替你管教孩子。因为现在有多少老师还愿意管教孩子?

  即便是老师打错了,甚至没有道理,对于你的儿子,未来既然希望他能继承大业,受点委屈是一切精英必须经历的淬炼。现在家庭都是“非常6+1”,平日里你舍得打,爷爷奶奶还舍不得打呢,你这些年打过几次孩子?是否已经过于娇纵了?

  听完这番话,朋友虽然没有去买锦旗送给老师,倒是放弃了要求老师在全校大会上道歉的要求。

  自孩子上学起,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与老师同学打交道,也必然会因为种种原因,和某些老师发生矛盾,冲突,摩擦。发生了这些矛盾冲突后,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棘手的事情?

  从绝对的师德要求来说,对这类冲突,大部分可以归因为老师,但一般情况下,家长不必过于在意,更不宜直接干预。大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承受,去成长,除非发生一些极端现象。

  对于现在多数的孩子,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成长,是受委屈。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都不自觉地捧着孩子在成长,哪怕是穷人家,也都是一个孩子,中国的父母多数极尽娇宠却浑然不知。对于一些专职母亲,更是在放大镜下养孩子,处于“高度神经质”状态,动辄对老师的日常教学等安排提出很多理论上正确,但却不现实的要求。很多老师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时时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轻易不敢管教孩子。因此,一旦遇到老师与孩子的摩擦、冲突,背后往往有着比较充分的理由与道理。

  将心比心,我们不宜动辄放大老师的不足,苛责老师,毕竟他们不是圣人,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照顾不过来是正常的,甚至被一些有心计的学生蒙蔽也是正常的。学校里的种种情况,其实就是孩子进入社会的一次模拟。当然,老师也并不都是优秀甚至合格的,即便是遇到了比较糟糕的老师,说的不对,做的不对,甚至有时故意为难孩子,为什么不换一种心态看这种问题:这也许是孩子难得的淬炼。我们又如何保证未来进入社会,每一个同事、领导都是好人,都是讲理的人,都不会为难你?这种经历,对当时的孩子是艰难的,但经历过这种淬炼,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比如承受,比如妥协,甚至斗争等等。人的正常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经历,并逐渐学会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包括人际。对于中小学生动辄跳楼等极端事件,我经常说,从小就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孩子,不要说跳楼,推都推不下去。

  谈到这里,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我的建议过于偏颇了。我之所以更多地强调家长的心态,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老师与家长的矛盾,更普遍的原因是家长在孩子的问题上过于“神经质”,从而复杂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学校,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家长动辄在一些小问题上反应过度,很容易导致老师对孩子敬而远之。当老师对一个同学敬而远之,即便不公开鼓励,也会导致其他同学与家长对这个同学不自觉地孤立,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如果真到了这一步,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让孩子离开这个学校了,但这也是最糟糕的结果。

  当然,家长也不能是放手不管,而是需要陪伴孩子成长。虽然需要好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长,疏解孩子的困扰或者愤懑,调整孩子的心态,给孩子一些建议与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建议当着孩子的面批评批判学校与老师,这种举动往往会强化孩子的受迫害与受委屈的心态,不利矛盾的化解与调解,也不利于孩子积极地处理遇到的问题。

  面对师德沦丧的极少数老师,甚至涉违法犯罪,就是一个原则问题了,而不是忍耐与包容,不仅是坚决斗争,更需要用法律的武器去解决,此类老师与学校相对还是少数,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不在我今天讨论的主题范围内了。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