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高考命题不能被“难易”左右,被舆论裹挟!
文 / 陈志文
2024-06-11
如果高考被舆论所裹挟,一味降低难度,追求分数的获得感,高考的选拔职能就丧失了,对于优秀学生更是一种不公平。

  高考期间,喊试题难的声音再起。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说数学、物理,甚至英语试题难的话题霸榜多次。


图片来源:微博热搜话题截图

  如果熟悉高考的人就知道,每逢高考,喊试题难是一个常态。日前南方周末一名记者就这一主题采访我时,我建议他看看这些年哪一年高考没有说试题难的?为什么说试题容易的上不了热搜?

  首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目前舆论环境就是这样,只有喊题难,才会被关注,才能成为热点。我们看到哪一年说试题容易上了热搜热榜的?

  第二,以偏概全,忘记了高考本身的性质与定位。

  在谈论高考题难的时候,大家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某个具体的题目如何有难度,或者不会做。任何考试都有其定位,更不要说高考就是选拔性考试,必然要有足够的区分度,要有“难题”。难道大家都会做,都是满分就满意了?这还是高考吗?还有公平与科学性可言吗?

  事实上,这些年,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为完成普及化的需要,高考的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在日趋简单化,而不是难了。

  在精英教育时代,100个人参加高考,高考只需要选拔出前5%的人就够了,因此当时的命题更强调选拔性,筛选功能,从当时看,高考命题是非常难的。但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人人都需要、都能上大学,这时的命题不得不把100个人都区分出来,送到不同层次的学校,考试的负担越来越重,不得不日趋水平化。选拔功能,尤其是对于拔尖人才的选拔越来越失效。

  这也就是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更乐于通过非传统高考,比如强基、保送等招生渠道招生,因为高考已经无法让他们招到最优秀的学生。


中国教育在线制图

  在大家喋喋不休地喊题难的同时,高分考生越来越多,一些省市在参加高考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6月传统高考),高分考生增长数倍,甚至数十倍,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喊难的声音,都是不客观的,是一种舆论的选择,并非真正的难。

  第三,把灵活与变化说成难。

  中央教育评价改革对中高考命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也就是说,根据改革要求,高考命题必须更灵活,去模式化,去固化。遗憾的是,考察相同的知识点,只是题的形式做点灵活变化,“从西装变中山装”,就被扣上了难的大帽子,让改革举步维艰。因为从学生到老师,都习惯了刷题,都需要一成不变。

  第四,考试难易不影响高考录取,更不影响公平,需要有这个基本的常识。

  一些人批评广东物理试题难,竟然说“广东物理助我上专科”。喊难的人群中,有很多考生和家长有一种几近“智障”的认知:题难了,影响我上大学。


图片来源:微博热门话题截图

  高考的录取,表面上是分数线,背后实际是你的位次。也就是说,高考无论是难还是容易,对大家都是公平的,更不影响录取。难了,分数线就低一些,容易了,分数线就高上去了。换句话说,再难,也不影响你上大学,上你所想上的大学,因为分数线必然伴随难易而上下浮动。物理让你上专科?恐怕本来也就是上专科的料,题容易了你还是专科,这和物理难易无关!

  命题是一个专业的问题,衡量一套试题出的好坏,本质是它的信度和效度,即考试的目的、目标决定的,不是难易。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其基本职能就是需要把考生区分出来,细分出来,尤其是在无法全面推行综合评价,不得不依靠分数这个依据时,就必须保持足够的区分度。也因此,所谓的难题,必须要有!如果高考被舆论所裹挟,一味降低难度,追求分数的获得感,高考的选拔职能就丧失了,对于优秀学生更是一种不公平!

  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角度看,在仍然无法推行综合评价的背景下,不得不依靠高考分数来选拔的背景下,我们恰恰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障命题稳定的同时,加强拔尖优秀考生的区分度,适当增加难度,让他们能在以分数为依据的招生制度下脱颖而出。

  当然,这是一个更难的难题。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