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所有代表性的独立法人性质合作办学高校先后举办了10周年和20周年校庆。
4月13日,宁波诺丁汉大学低调举办了20周年庆典。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史上,这所学校的创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是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中外合作高校!和此前中外合作办学只是以办学项目存在于相关高校不同,宁波诺丁汉大学完全是独立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而不再是一个项目。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院士出任首任校长。
3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高调举办了10周年庆典。此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副部长陈杰等重要领导刚刚考察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并在该校举行了“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座谈会”。从创立到现在担任其校长的,则是著名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
截止目前,这类具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先后建设了11所,分别是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昆山杜克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温州肯恩大学,以及最近2年刚刚举办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刚获批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回顾过去的20年,以独立法人性质存在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教育国际化上走出了独特而曲折的一条道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育人理念与模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结合当下国家的战略需要,这类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汇聚天下英才方面显然有独特价值与作用。
加强自主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并非拒绝教育国际交流,更不是闭门造车。
但在讲这个价值之前,必须对一些误解纠偏。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表述,其核心目的还是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进而支撑高质量发展。因此,二十大对于教育的核心任务表述的比较清楚:第一,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第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这里为什么提出了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问题?并非要关起来门来办教育,而是为应对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与人才遏制战略,不得不强调自主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和中国正式开打贸易战,中美博弈很快全面推进到技术战,人才战。因为他们深知,中国只要有技术,贸易战他们无法胜出,于是全面推进技术脱钩和封锁,不择手段疯狂打压华为,对中国芯片产业进行全面围剿。在推进技术脱钩的同时,他们也深知,只要有人才,这些技术封锁也只是延缓几年,最终还是会被突破,于是这种封锁全面推进到人才战。中美博弈,最后的胜负手,是人才,尤其是拔尖的理工科人才。
而教育国际交流,是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2023年我国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中,约67%的人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对此,美国有着深刻的认知。2018年起,美国对我赴美留学的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博士、访问学者)开始进行全面的签证限制,短短3年,清华大学本科赴美留学腰斩,从2017年的28.2%下降至2022年的13%。与此同时,中国科大,哈工大,北理工等著名理工科大学本科出国留学生均出现腰斩,甚至大跌2/3的现象。2023年疫情过去,这一现象并未明显回升,进一步说明了著名大学理工科学生出国率下降,并非疫情因素的影响,而是美国的围堵。
同年,美国启动“中国行动计划”,目的就是切断中美教育科技交流,凡是和中国有科技合作的,全面发起调查。美司法部门迄今已发起2000多项调查,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华裔科学家。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废止了“中国行动计划”,但拜登则进一步地团结整个西方对中国进行人才遏制战略,英国、德国、日本等国高校也陆续对我留学生学习相关“敏感专业”发起背景调查。
换句话说,美国带领西方不给中国培养科技人才了。于是,我们不得强调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问题。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被提级到中央召开,中央领导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因此,强调自主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并非闭关锁国,并非排斥教育国际合作,而是迫不得已,必须在人才培养上自立自强。如果可能,恰恰是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以加强和提高自主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能力。
从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这些独立法人性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获得了不菲的成就,值得总结经验。
近10年来,宁波诺丁汉的录取分数远远超过了很多211高校。在2023年软科排名中,宁波诺丁汉大学位列全国第116名,6门学科学术水平跻身世界一流。等于为浙江再造了一个类211级别的大学。
近期,剑桥大学在 “WhatDoTheyKnow”上公布了2022-2023学年中国籍学生研究生和博士录取数据,宁波诺丁汉大学24名学生入围。
如果说宁波诺丁汉是打开局面,那么,较晚启动10年建设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是在高起点上更进一步,把这类高校体制机制优势发挥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把办学层次拉到了一个新高度。
虽然仅仅只有10年的时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校研究生已经超过3000余人,占到在校生总量1/3,近年更是以每年1000人的速度在增长。根据学校公布的数据,其本科录取分数位居广东第一,在绝大多数省市的理科(选考/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排位稳居各省市考生前1.5%,文科(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排位稳居各省市考生前0.7%。
这类学校在办学理念与模式上的特色优势,是最为突出的。
2018年时,创办仅4年时间,港中文(深圳)校长徐扬生就已经走访了80余所著名中学,不仅仅是推广港中文(深圳),也是在调研,探索大中衔接,打通培养。试问,我们哪所高校校长,哪个院士可以“卑微”到这样?
培养模式上,则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前些年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遇到了很多著名科技领域的企业家,深刻理解到了这种培养模式的不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纬结合”,以书院制与学院制并行。学院负责专业学习,书院负责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是把课堂延伸至社会,把社会上各个行业优秀人才引入学校。
大量在社会上有突出成就与贡献的一线企业家和行业翘楚进入学校,参与育人,为学生提供多种非形式教育,学生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之下得到教化和熏陶,建立宽广社会人脉及学术网络的同时,研究真问题,真的研究问题,实际也就是所谓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何愁社会不需要?所以,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这所学校毕业生都出奇得好。
正是因为突出的办学成就与质量,深圳还委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筹办深圳音乐学院等高校。围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周边,当地新建大学已经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连成了一片。
更重要的是,这类学校利用自己的机制与文化优势,突破了目前教育国际交流被政治化干扰的现状。
日前布林肯访华,专程去了上海纽约大学,并再次积极回应了中美教育交流的话题,对于中美教育交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利用与西方高校接近或类似的机制、文化,这类高校的国际交流更为顺畅,密切,间接打通了目前被过度政治化切断的教育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联结起覆盖境外32个国家及地区141所名校的国际人才培养网,开拓交流渠道,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合作新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形式丰富的各类项目参与海外交流,拓展视野,打开心胸,在信息充分多元的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
宁波诺丁汉大学也与遍布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海外一流院校建立了密切交流合作关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体验海外学习的机会。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人才的汇聚上,这类学校有着独特甚至不可替代的优势。
很明显,这类学校在一流人才的引进上,有着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
近年伴随国内高校的崛起,尤其是充沛的资金支持,国内高校也全面引进了大量的海外学者与科学家。但遗憾的是,因为体制机制问题,以及文化等复杂的问题,一些著名教授水土不服。日前饶毅公开表示:曾经引进的国际一流教授几乎被清零,海外博士也大幅下降。
但在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里,汇聚天下英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最近10年,港中大(深圳)全球遴选师资,参照国际学术体制,采用“9+3”薪酬制度,让教师拥有三个月无薪自由支配的时间以促进与社会、产业的交流。大学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和学术评价标准,力求国际化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目前,港中大(深圳)已延揽62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重点学科教授数量和质量均达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得主1名,各国院士超30名。
关键是,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
宁波诺丁汉虽然不是研究型大学,但目前在校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从事科研的经验,外籍(含港澳台)教师占比超过60%。2024年,爱思唯尔发布的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宁诺共有10名学者上榜,涉及8个学科。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类学校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还不止这些。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无端妖魔化,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打一场人民战争,让众多国际友人以切实体会经历去反击这种妖魔化,而包括来华留学在内的教育交流就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渠道。布林肯日前披露,早年美国赴中国留学曾高达1.5万余人,但现在不足400人。
去年,为推动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国家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不再强求国内有合作方。应该说,独立法人性质的中外合作高校20年的探索,为今天实现国外高校有条件在海南独立办学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也为加强教育国际化,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战略通道。
文中图片来源:宁波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