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多所著名大学退出国外排行榜了吗?不必逼高校表态,重要的是不追排名
文 / 陈志文
2022-05-28
退出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追排名,“不依样画葫芦”,立足中国大地办好我们的一流大学,创建我们的一流模式,这一点更为重要。

  没有学校公开承认的“退出新闻”

  日前,有媒体以“国内多所大学退出国外大学排行榜”为题,报道称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退出国外大学排行榜。这一消息不断上了各种热搜,热榜,很多专家都写了点评,至今余热不断,昨天甚至还有主流媒体探讨退出后高校的信息披露。

  虽然号称多所,但所有媒体说来说去就人大、南大、兰州大学这三所。更诡异的是,没有一所大学给与公开确认,或否认,大量报道都是据说,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负责人说。

  更有意思的是,这条消息披露一周后,在伦敦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发布的最新学科评级中,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赫然在列。泰晤士高等教育的相关说明中也讲得很清楚,是根据参评的高校提供的数据评估的。退出了吗?至少在这个榜单公布之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还没有退出。当然,这里面没有兰州大学。但在2022年4月,QS最新的学科排行榜发布,兰州大学也赫然在列。

  没有高校配合提供数据,排行榜是做不了的

  各种大学排行榜发展到今天,对专业性、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客观数据,从学生数到教师数,从软件到硬件,如果没有学校提供数据支撑,几乎做不了排行。比如软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总共涉及100余项数据,仅靠排行机构自己整理或者挖掘,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所以,和早期排行榜不同,几乎所有的大学排行榜,都需要学校配合,提供相关数据。

  高校会大规模退出一系列排行榜吗?

  各种大学排行榜并不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的总体情况,只是某些数据下的排名,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作为一种简单直观的社会评价,还是有其独特的市场的,尤其是多数中国公众更喜欢这种简单的数字化的排名。虽然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里,强调破五唯,明确反对唯分数、排名等做法,但许多学生和家长仍以此作为高考志愿填报、考研和出国留学等选择学校、专业时的尺子。也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这些排行,或者说存在问题的排行,直接影响着生源的质量。而生源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19年,浙江大学为争夺优秀生源,曾抛出浙江前100名报考浙大奖励50万的条件,就是这个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退出排行榜,往往意味着社会评价的损失。学校似乎积极性不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校在宣传推介自己时,往往会引用各种权威的排行榜,包括学校官方网站上。但因为种种原因,学校在参加各种排行榜时,往往是悄悄地参加,“打枪的不要”。

  因此,对于这种既不确认,也不否认的状况,有人开玩笑说:学校是被架起来了,既不敢否认,但也不敢承认。

  当然,这些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包括发展阶段和别人不同,我们的教育方针也和别人不同,绝不应该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盲目借鉴,甚至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探索自己的一流模式,这其中,就包括评价标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成就与影响,在全国高校中都是绝对领先的。但人文社科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显然不能照搬西方理论与理念、做法,也无法与西方作绝对的横向学术比较。事实上,在目前国外大学排行榜上,人民大学因为这一点都吃亏不小,明显靠后,与其真实地位不符。因此,人民大学有一些其他考虑,应该是正常的。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人民大学可能更需要树立中国的尺子与模式,而不是效仿别人。

  南京大学的退出新闻,则应该是放大了南京大学落实中央巡视意见。在近期公布的落实巡视整改意见中,南京大学明确表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换句话说,不再追论文数与各种国际排名。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90年代,是南京大学第一个在全国全面引入了以SCI为代表的学术评价指标,也曾经一度创造了南京大学在那个时代的辉煌。近期南京大学落实巡视意见,明确表示不以这些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但并不等于说退出大学排行榜,应该是放大理解了。

  我们需要探索中国模式,但也不必走极端。在自然科学领域,一些学术的尺子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我们绝不会,也不应该固步自封。

  无论是国内软科的大学排行榜,还是国外QS、泰晤士高等教育、USNEWS等排行榜,都有其不足,也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情况,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我们既不能以我们排到前列沾沾自喜,也不必因为排在后面就妄自菲薄。 对于排行榜,我还是很欣赏苏州大学熊校长那句话:不要追排行榜,但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偶尔看看,对照一下差距。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也不必逼高校表态,退出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追排名,“不依样画葫芦”,立足中国大地办好我们的一流大学,创建我们的一流模式,这一点更为重要。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