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协和研究生逆袭事件与招生考试改革的困境
文 / 陈志文
2022-04-01
从协和遭遇的这个情况看,不仅仅是研究生招生,任何不惟分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改革几乎没有任何改革的空间。

  昨天深夜,协和医学院被迫发出紧急声明: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这一声明来自一场无妄之灾。

  日前,协和医学院在复试结束后按规定公示复试结果,肿瘤学专业有两人进入复试,一个初试390分,一个初试331分,初试第一名390分的考生被淘汰,初试331分的考生入围。这一结果掀起了轩然大波。

  公示实际已经说得很清楚,初试331的考生复试成绩90.86,但笔试390分的考生,复试仅有77.93,最后综合成绩(各按50%权重算),前者78.53胜出,后者77.96落败。

  但遗憾的是,没有人关注复试的差距,质疑声铺天盖地,因为他们认准的是390分比331分高了很多,不应该被淘汰。

  各种无端猜想,甚至谣言随即就来了,比如有人由考生姓氏,猜想入围考生是山东济宁医学院某负责人的孩子,于是连带济宁医学院也被迫发出声明,强调被录取学生不是相关领导的孩子。

  在这份“关于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331逆袭390”的声明中,协和医学院强调:“调查组调看了现场面试录像。面试过程中,面试专家组对两位考生的专业知识、英语听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能力等进行了综合测试,面试专家根据考生表现进行独立评分,取各面试专家评分的均值作为考生面试分数。经核查,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存在违规行为,考试成绩有效。”

  学校详尽地解释了复试的过程与各项得分,为了有可比性(复试是按满分100进行),还按百分制折算了相关分数以方便大家理解。初试100分满分情况下,两个人的成绩实际差距不到12分,而复试差距正好是12分多。事实上,笔试第一的同学在学校复试的笔试考核中,比第二同学仍然高了一分,主要差距是在面试,显然,学校并不存在刻意打压该考生的情况。

  也有很多人客观分析了这个原因,比如初试第一的同学胜在公共课,但复试核心还是专业。复试获胜的同学科研成绩非常突出,本科期间就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为6.58的论文,很多人对此非常认可。对于这些情况,学校声明中并没有多加说明,也是明智之举。

  在声明最后,学校还不得不就331分逆袭考生的身份强调相关单位已经澄清。这就如法律上自证无罪一样。还好的是,济宁医学院已经澄清,否则学校还不知道如何去澄清这个无法澄清的个人隐私问题。

  这场无妄之灾,背后原因无非是两个。第一,公众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误解,简单套用高考招生制度看研究生招生。第二,公众对公平公正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分数之外的评价没有信任,信心。

  大学本科如果说是知识的学习,那么研究生则是知识的生产,因此更强调研究能力如何,也因此,我国研究生招生一直都是初试+复试模式,初试只是考察知识储备,但包括面试在内的复试更能全面考察一个人,尤其是研究能力,也是决定性的。因此,在最近的3年里,即便疫情再严重,冒着风险也必须搞复试,原因也在于此。

  正因为这一特点,在西方国家,研究生招生直接就是申请审核制度,导师的话语权很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近年在博士生招生改革上,我们也开始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原因也在于此。也因此,为了遏制研究生初试应试化倾向,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特别提出加大研究生招生复试权重。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提醒的,每年的国家线只是一个地板线,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平,同时给招生单位留下余地。国家线实际很低的,如果折算成百分制,很多专业都不足60分,甚至不足50分。而单科线,甚至有仅30/40分的,上线考生是远远高于录取计划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复试线往往远远高于国家线,复试比例也经常放大到150%复试,一些学校甚至是200%复试,就是这个原因。

  初试只是影响你入围复试的资格,复试才是研究生招生中决定性的,这是需要明确的常识。目前复试权重各学校规则不一,但作为改革的方向,国家一直在强调加大复试的权重。

  考研高考化后,复试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最后“鉴别”的职能。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同学被迫卷入了一场“新高考”,大学4年几乎就是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几个科目中度过的,可能初试分数不低,但专业储备差不说,有些人可能根本不适合读研究生。一些理工科专业同学往往连实验室都没有进过,更不要说做实验了,一面试就露馅,面试也往往成为这最后的“试金石”。

  复试被淘汰屡见不鲜,笔试第一名被淘汰,此次也并非第一次,我们需要有这种基本认知与常识。即不要用普通高考招生套用到研究生招生上!

  2020年考研复试,一位老师给我讲了当时的场景:一位笔试第一名的同学,连续两个问题不知如何作答,最后竟然说:老师,你能不能问我几个选择题,我更擅长选择题。一位面试导师坦率地告诉这位同学:研究生没有选择题,只有探索题。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应试化趋势,为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近年许多专家呼吁扩大推免制度,甚至推行申请审核制,核心目的还是加大复试权重,不能搞成一试定终身。

  当然,我也理解这种舆论背后反映出的一种社会心态:对分数之外的评价的不信任!

  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说,你也不要怪大家质疑,实在是社会上经历太多。大家不了解研究生招生的复试与面试,但经历过很多地方单位的“萝卜招聘”,用自己的这些人生经历去判断研究生招生面试,也就很容易质疑这其中的公平公正。

  他的这番话的确有一定道理,只是,研究生真的不一样。

  近年为保障研究生招生录取公平公正,相关部门不断在规则上“拧螺丝”,比如全程录音录像,比如三随机:随机分组,随机抽题,随机顺序等等,核心目的就是保公平公正,包括协和在声明中强调,是取面试导师的平均分。在公平公正的高压下,其实学校与导师淘汰笔试高分考生是有很大压力的,学校相关部门也极其谨慎,层层把关审查。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公众以自己的体验、经历去评判研究生复试面试的公平性。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说穿了,就是因为诚信的问题,国人对招生上的主观评价极度不信任,更喜欢分数这类客观量化评价,其他领域何尝不是?

  对学生数分数,对老师,也更喜欢数论文,对官员数GDP,原因都是这类量化评价更客观。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舆论又时常痛斥唯分数评价的不全面,不科学,批评看分数推动了应试教育的兴盛,提出应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各类招生考试改革就夹在这其中,进退两难。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明确提出加大研究生复试的权重,协和此番复试权重也只是占50%,就遭遇了这场无妄之灾,今后还敢加吗?其他高校还敢吗?事实上很多招生单位为了少惹麻烦,复试比例都划的比较低,个别高校担心惹麻烦,索性等额复试,导师们意见很大,最后伤害的还是研究生招生质量。

  从协和遭遇的这个情况看,不仅仅是研究生招生,任何不惟分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改革几乎没有任何改革的空间。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