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我们能否学习谷爱凌与谷妈妈?
文 / 陈志文
2022-02-28
谷妈妈强调对谷爱凌的完全尊重,基于一个默认的前提,谷本就是一个极其自律的孩子。当你面对一个本就不自律的孩子,还一味强调尊重与自由,会得到什么?

  本届冬奥会,谷爱凌火了,随之谷妈妈也火了,因为她成功的育儿经验。这种火,前所未有,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刷屏,无论是什么媒体,满眼都是谷爱凌、谷妈妈,有的热榜竟然可以同时多达7、8条。


△ 图源:谷爱凌的微博 @青蛙公主爱凌

  谷爱凌的优秀大家都看到了,冬奥会两枚金牌,一枚银牌,还有“神一样”的斯坦福大学的加持。更重要的是,谷的优秀是全方位的。面对记者敏感甚至有些挑衅的提问,谷爱凌的回答远远超出了一个18岁孩子的水平:不卑不亢,毫不留情地把一些质疑指责扔了回去,但还让你找不到毛病。

  因此,我们的著名运动员、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说:“我是真的喜欢谷爱凌。”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不由自主地号召大家学习谷妈妈。

  看过了很多关于谷燕与谷爱凌之间教育的故事,有些分析的很好,但有些明显是有误导的。

  一、家长,或者说家教,对孩子是决定性的!

  谷爱凌的成功与被喜爱,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在孩子的成长上,父母是多么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们更需要多思考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是责怪老师与学校。

  谈到谷爱凌的成功、优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谷爱凌的母亲谷燕。


△ 图源:谷爱凌的微博 @青蛙公主爱凌

  谷燕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留学美国,求学经历包括斯坦福这样的学校。有人翻出1998年国内对谷燕的报道,那时,她的身份是一个“投资人”,那个年代可能都没有几个人知道“投资人”这个词。

  “天生的”、 “遗传优秀”,这是很多人谈到的一个结论。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比较忌讳讲遗传,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是我们可以回避的。大家深挖谷爱凌的背景时,就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其母亲谷燕曾经是北大滑冰队的,“传说中”的父亲也有着特别的运动爱好。而其外祖父,大学生时代也是学校足球队的,外祖母则是上海交大女篮主力,家族遗传中的运动天赋实际也是谷爱凌能在滑雪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1、我们需要明白,天资是存在的,我们必须承认遗传。有些事情,不是靠我们拼了老命就可以解决的,比如是否擅长滑雪或者其他运动。

  当然,还有智力方面的遗传,我们也不容回避。

  80年代初考上北大,我们脑补一下这个难度。更厉害的应该是她的外祖父、外祖母。根据年龄我们可以简单推测出其外祖父、外祖母应该都是30年代的人,读大学应该都在民国末年,新中国初。那时有多少人能读得起大学?我说一个数字:1947年是民国招收大学生最多的一年,大约11万人,1949年是9万人。现在招多少?1000万本专科,120万研究生。而谷爱凌的外祖母上的是交通大学(上交大与西交大前身)电力工程系。

  还有谷爱凌“传说中”的父亲。

  当然,如果说止于遗传,或者说遗传决定,那么这世界就不会有进步了。事实上,这也往往是一些不努力的人给自己找的借口。

  2、遗传,或者说天分,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基础,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努力,否则我们必然辜负这份才华。其实很多聪慧的孩子,都输在了这一点上,很多优秀的父母也并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原因也在于此。

  父母是决定性的,并不是说,遗传是决定性的,而是父母对孩子综合的影响,尤其是教育。谷爱凌骨子里的倔强,不服输的劲头,何尝不是继承了妈妈与外祖母等人的衣钵?

  对于很多人称赞她的天赋,谷爱凌无数次说:“拿金牌的我只有1%的天赋。天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说刚开始学习滑雪,天赋可能会让速度快一点。但是做难度动作时,99%都是努力。”

  此话并非客套,而是事实。在四川封闭训练时,她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5点都在训练,有时一天就只做一个动作,不吃饭,不休息,不间断。

  在美国,为了到雪场训练,每到周末,谷爱凌都需要驱车近400公里赶到异地的雪场,这一来回就是8个小时。多长时间?10年!

  每周半个马拉松,每天必须锻炼40分钟,等等,不一而足。

  谷爱玲没有懒骨头!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谷爱凌面对记者提问时就说:“我每天想的就是必须做什么,比如学习,然后就是滑雪,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训练。”谷爱凌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因为大量时间在路上,谷爱凌学会了在车上写作业、吃饭,在车上处理各种事情。谷爱凌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说到:“做任何事情,都会尽力保持专注,高效率地做事情,比如专注地学习,然后马上再专注地切换到滑雪。”


△ 图源:谷爱凌的微博 @青蛙公主爱凌

  3、这种专注、自律难道也是天生的?

  显然不可能!有人说,自律是反人性的,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自律是艰难的。

  怎么来的?我们就需要再次回到父母的影响,家教上来,家庭的养成上来。

  谷爱凌谈到妈妈,很骄傲地说:“真的对不起别的妈妈,我的妈妈比你们的好,比所有的妈妈都好。”

  10余年间,每逢周末与假期,谷爱凌需要驱车8个小时去训练,但是不要忘记,车夫就是谷燕,后勤兼教练。10年啊!妈妈就是谷爱凌最好的示范。北大毕业,美国博士,从事专业的研究与管理,最后又不甘寂寞,到斯坦福读MBA,从事投资。我们不难想象这背后的艰辛与努力,谷妈妈本就是一个聪慧、自律、自强不息的励志典范。

  大家都在强调给谷爱凌影响最大的是外祖母。想一想,一个民国末年,新中国初年的著名大学的女大学生,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会有什么样的习惯与养成?能不自律吗?能不勤奋吗?能不要强吗?那时读书的女孩子都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著名大学的大学生。


△ 图源:谷爱凌的微博 @青蛙公主爱凌

  这些都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谷爱凌。

  看纪录片,谷爱凌轻松诙谐自如的应答中,骨子里透着一份倔强、一种要强。这既有遗传,更是耳濡目染的影响,比如妈妈、比如外祖母,以及家里其他人的故事。用另外一个概念讲,这是社会性遗传,是家风,是家教。

  最后的成功,需要个人努力,也是决定性的。但一个自律自觉、勤奋努力的孩子,是怎么成就的?首先是父母,是家教,是家风的熏陶。

  这种自律的形成,谷妈妈没有谈及,但绝不是天生的,也绝不是自动养成的,谷妈妈之所以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以及自己父母的观念里,本就应该专注,自律,本就应该按时休息睡觉,学习,包括玩,也需要认认真真地玩,否则就不要做了。

  表面上没有提太多的要求,实际上很多基本的行为习惯要求已经默认是家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以身作则,用行动不自觉地提了很严格的要求,是默认的家法,家规。说的不一定多,而更多的默认的要求,已经渗透为这个家庭的规矩。这就是家风。

  我们回溯许多的“大家”,就会发现,这些人家往往人才济济,比如梁启超的儿女们,9个儿女都获得了突出的成就,仅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出了3个,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再比如我尊敬的李仪祉先生。李先生是中国水利界泰斗,其子李赋宁,英美文学大家,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回国曾后出任北大第一任英语系系主任;其孙李星,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也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

  之所以出现这种继承,根本还在家风。即这个家潜在的规矩。

  4、所以,家教,从另外一个维度讲,也是家风,并非我们专门对孩子的耳提面命,而是你怎么做。

  我坚信在谷爱凌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谷爱凌是有着明确而严格的“底线”与原则要求的,小谷爱凌也必然因此受过惩罚的,比如专心做事,比如按时作息等等,并非我们看到的只有尊重,快乐与一团和气。

  当然,还有其他。

  谷妈妈面对记者谈孩子教育的经验时,强调自己既不是“虎妈”,也不是“鸡妈”,说的轻描淡写:“我就关心她三件事情:睡觉、学习、玩。”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多地表达出来的是鼓励、赏识、尊重,而不是具体的要求,包括逼迫。谷妈妈总结说,自己是典型的放养。一次比赛输了,回到酒店,谷爱凌还在研究复盘当时的问题,谷妈妈就强调: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舆论无一例外地都注意到了这些说辞,于是“赏识、肯定、鼓励”都成为媒体关于谷爱凌成功家教的焦点。这一点当然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小镇做题家”父母,尤其是一些强制性希望甚至要求孩子按自己规划的路径走的父母需要注意。但是,我想特别提醒的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种鼓励、尊重,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谷爱凌是超级自律的。比如那次比赛结束,谷爱凌发着烧还在研究失败的地方,别人成功的地方。所以母亲更多的是安慰鼓励,而不是批评。

  5、谷妈妈能成为我们的榜样吗?可能是存在疑问的。谷妈妈是一个优秀的母亲,但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太高了学不了,更不是唯一的榜样。

  清华附中的王殿军校长曾跟我谈起他父母对他的影响。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书基本上是奢侈品。他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每半夜醒来,总能看到父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廉价的草纸上抄写着一部部书……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学习工具,这是一个父亲朴素的愿望。其实很多时候,这位并不认识几个字的农民,更多的是在“画书”,他并不知道每一句话的含义,但却给了孩子最好的示范与影响。

  王殿军觉得自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勤奋。而这种勤奋并非父母天天说,而是天天在做。

  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励志故事,残疾人、贫困家庭、落后的山沟里都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

  一个优秀的父母,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个优秀的农民、一个优秀的工人,或者优秀的小商小贩,因为你就是最好的示范。

  不是每一个人成为谷燕,才能培养出谷爱凌的,人是有差异的,但你如果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你大概率也会培养出一个自己的“谷爱凌”,尤其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决定性的是父母,是家教,不是老师,学校。虽然我们不能否定老师与学校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我一直记得一个著名的中学校长曾在论坛上说的一句话:“我们学校每年都有20个左右的孩子,不用老师教都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学校疯狂争抢生源的根本原因。生源是决定性的,而背后,就是家长,是家教。

  二、在学习借鉴谷妈妈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想提醒几个事情:

  1、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因素,我们应该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但一定要对自己有合适的定位,尤其是在孩子发展问题上。如果把“鸡娃”看成是鼓励孩子努力奋斗的话,“鸡”没有错,但务必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孩子能达到的高度是有限的;第二,在一些方向上,拼了老命,可能也达不到足够的高度,比如滑雪。


△ 图源:谷爱凌的微博 @青蛙公主爱凌

  2、遗传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或者说不是充要条件,遗传能否发挥到最大程度,还是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否则只能辜负你的才华、你的遗传。这就是家教的意义。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改变不了遗传,但我们可以给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努力上进、比如严格自律、比如做事专注,虽然赶不上谷爱凌,但我们至少可以达到自己的最高度。

  3、如何做好家教?或者说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家长?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也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比别人有先天优势,核心还是做好榜样与示范。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耳濡目染、身体力行,而不是说教。因此,我们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是基本的示范,基本的家教。要孩子努力,你先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需要注意从小给孩子立好规矩,以恰当方式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千万不要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面对一个严格自律、做事专注的谷爱凌,我们还需要操心她的学习吗?

  4、学习谷妈妈的家教,但一定要带着自己的脑子学,辩证地听,不能盲目甚至照搬。比如谷妈妈一直在强调尊重、鼓励孩子。她这样做的前提是谷爱凌非常自律,对自己的要求已经很高,于是妈妈一直在强调尊重、鼓励,甚至降低她的目标与期望,目的是给她降压,而不是加压。

  但是当你面对一个本就不自律的孩子,有着一堆行为习惯偏差的孩子,我们还一味鼓励,会得到什么?因此谷妈妈说的这些,只适合一些非常自律的孩子,已经要求很高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无关。

  5、谷爱凌是自信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条件优渥,还有自己的不断努力。优渥的家庭,固然会带给我们一些底气,但如果你不足够努力,父母的成功,往往会成为你的压力,让你更不自信。只有你不断的努力,不断获得成就与认可,你才能在成长中不断强化这种自信。

  6、谷妈妈的案例也提醒我们,单亲家庭并非一定存在问题,并非一定对孩子形成不好的影响,这一切还是取决于父母的做法(这个问题比较专业单独再谈)。

  7、最后,还想说两个残酷的现实。

  终归有一些孩子,尤其是聪慧的孩子也是难管教的,付出努力培养也未必能达成我们的愿望,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男女也是有差异的,女孩子的自律普遍比男孩子高,男孩子在管教上,必然更难。不必奢望完美的家教,即便是如此完美的“谷爱凌”,我相信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不足,世上本就没有完人,对孩子的期望应适可而止。

  我们千万不要奢望复制谷妈妈与谷爱凌的教育。谷爱凌本就不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美国,滑雪运动也是一个奢侈运动,我们又如何去学?其母亲也说,谷学滑雪大约花了100万美元。媒体10余年前就开始了对谷爱凌的追踪采访,其母亲的优秀与资源调动能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回溯谷的祖父母,我们又有几个人的祖父母是读过著名大学的?这已经不是万里挑一,是十万里挑一的概率了。

  因此,我们只管努力就是了。绝大多数父母是学习不了谷燕的,但我们一定会培养出自己的“谷爱凌”,但不是这个谷爱凌。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