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首站!为什么是清华美院?
文 / 陈志文
2021-04-26
理工科人才想要走得更远,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厚实的人文打底交叉,这是很多科学家的共识。

  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首站就去了清华美院——清华资历最浅,或者说“最边缘”的一个院系。

  相信很多人都比较意外。

  其实,作为当代中国理工科第一院校,清华在某种程度上,最重视的却是“人文”。

  2016年,“双一流”启动,清华同步启动了一个活动或者说组织——“人文清华”,书记、校长亲自站台讲话,还拨出巨款,定期举办各种人文主题的报告,录制各种人文视频节目。

  这个组织的目的很清楚:旨在建立、传播清华新人文思想,为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作出贡献,以人文精神教育和影响学生。

  虽然是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但在清华园里,动辄看到的招贴、宣传都是“人文清华”,“人文日新”。

  有人说,这是缺什么补什么。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恐怕不仅仅如此,而是清华对人文艺术在人才培养上的价值认识得更为深刻。

  曾经的清华,人文社科至少不比隔壁差,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大师曾经辉煌一时,吴宓、冯友兰、陈岱孙、钱钟书、朱自清等人文社科大家云集。

  50年代院系调整,清华的人文社科与基础理科,“一夜之间”划转北大等院校,导致清华人文社科几乎画下了休止符。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清华即开始系统恢复人文社科专业,本世纪初更是高调合并了中央工艺美院,并为美院专门修了一个独立的超大建筑,近年又进一步修建了一个高标准的艺术馆。

  至今,清华的人文社科专业几乎已涵盖了所有门类。

  清华强调人文,不仅仅是回归,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的需要。

  理工科人才想要走得更远,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厚实的人文打底交叉,这是很多科学家的共识。

  不仅仅是清华,这几乎是一种现象:更高调重视人文的,往往是理工科学校,是理工科出身的科学家。

  上个世纪90年代,华中科大的校长杨叔子院士一手推动学校举办中文达标测试,仿效当时英语四级考试不过不给毕业证的做法,要求中文不过关不给毕业证。后来还推动成立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委员会。

  艺术教育对人的塑造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项就是对不同智力的开发与开掘。脑科学研究表明,相比数理化等科学训练,艺术对人大脑训练的区位与功能是不同的,艺术培养训练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为完善和聪明。近年几乎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了设计专业,原因大约也在于此。

  历史上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尤其是音乐与绘画。比如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完全是专业水平,而天天埋头农田的袁隆平院士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拉小提琴,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普朗克也是一位半专业级的钢琴家。

  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另外一个身份可能就是艺术家,或者是艺术的爱好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是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但最爱的却是中国书法,其书法造诣已到专业水平。新华社今天发布了采访99岁高龄杨振宁教授的视频,其背景正好是一架钢琴,这让我不禁想起,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创作者是地质学家李四光。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科的交叉显得更为密切,这其中不仅有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也有人文社科之间的交叉,更有科学与艺术的密切交叉,人才的培养也日趋需要通识与融合,人文清华就是代表之一。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总书记在参观清华美院后说。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