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十三五”期间 我国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2月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第三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目前,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约3.2亿人次。(中国教育在线)
点评:
有一组数据值得提示:
1、初中并非50%分流,而是6:4,60%学生还是读了普高。大家怨声载道的50%分流还存在哪些地区?
2、在高职持续扩招下,高职招生占比超过了本科,约占53%,达到480万。一年本科招多少?至少400多万了。
未来,不仅大学生越来越多,本科以上也越来越多。仅从毕业生占比看,本科以上人数应该是超过专科的,因为还有几十万研究生,几十万留学生。
教育部部长鼓励出国留学
在12月7日开幕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我们展示了变革教育的巨大潜能。疫情终将过去,但世界已回不到过去,教育也不会再是原来的教育。中国认为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与各国共同发展,将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着力鼓励出国留学,完善留学中国的政策与服务,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光明日报)
点评:
该留学就留学!出国留学本就是成长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无关爱国与否!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尤其高等教育还不足够领先的情况下,留学显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国家目前每年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就高达三万多人。去年差不多有70万人出国读书。
疫情的发生和美国现任极端反华的政客,让是否出国留学成了一个问题。从成长角度看,只要有经济条件与学习能力,该留学还是去留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眼界与格局。但中小学生除外,弊远远大于利,务必谨慎!
抱着国外教育轻松快乐,想舒舒服服拿一张名校毕业证回来的,就死了这条心吧。这世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你要么拿不回来,要么就是一张普通文凭,甚至是一张垃圾文凭!当然,坚决反对那种把留学等同于不爱国的说法,这不仅是无知了!
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 生源呈现多元化特点
记者8日从教育部了解到,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目前扩招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为适应生源多元化的特点,教育部采取多项措施,确保质量型扩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2020年又提出今明两年继续扩招200万。教育部门通过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等方式,让更多达到条件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2019年高职扩招完成了116万,今年扩招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新华网)
点评:
高职扩招亟需改变三种新生源的培养模式。
今年两会上就公布了这个消息,但传统生源的确没有了。高职扩招始自2019年,国家显然是从经济转型,提高劳动者素质,延缓就业等多重考虑。去年招生915万,今年如果增加100万,那就是1015万,报名人数是1071万,几乎开始咬合了。因此高职扩招提出三种新生源,一个是下岗职工,一个是农民工,一个是转业军人。但这三类人多数需要养家糊口,是无法脱产学习的,显然目前高职的办学培养模式是不适合的,需要彻底改变,类似社区学院模式,也就是继续教育学院的模式,周末或者晚上上课学习。现在的脱产模式是无法有效完成这次扩招的战略性考虑的,亟需改变。
曾有一个高职老师告诉我,他们已经放弃了对三种新生源分数的要求,只要来就行。但为了控制质量,对三类新生源管理要求也同高中生一样,结果遭到这批学生的强烈反对。学校只能让步,放松管理。这深刻反映了这三种生源的招生与培养模式问题,也是高职扩招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岁男童抠坏墙壁被强制退学?幼儿园方:跟家长无法沟通
重庆九龙坡区3岁的男孩辰辰被幼儿园给劝退了,据了解,和他抠掉幼儿园墙上的抹灰层有关系。辰辰爸爸古先生表示,他听说这个事情后,就觉得这是孩子淘气,不是什么大事情,自己愿意赔偿。后来他又在电话里和园长进行了沟通,结果一言不合,双方谈崩了,他原本想着再去幼儿园找园长面谈。但是没有想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幼儿园告知了他们的处理意见:把辰辰劝退了。园长表示,孩子犯了错,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刷墙,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压根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也不是责任划分的问题,但孩子家长的态度很不好。园长表示,她觉得没办法和孩子家长沟通,所以才采取了劝退的办法。(看看新闻)
点评:
我选择支持园长!园长讲得很清楚,也非常正确,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包括对家长,但这位家长却不明白。我大约都能想象到家长讲话的方式。
一个三岁的孩子把墙抠成这样,显然家长的养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次的确是一次调整的机会,却被这位糊涂的父亲搅黄了。既然这样,你就受着吧,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惹不起,躲得起!
东南大学脚踹学生支教老师被取消推免资格
近日一段网传视频显示,一名身着黑色上衣的男性在校园内连续踹倒4名身穿红色校服的学生。12月2日,云南南华县官方通报称,因思源实验学校五年级的几名男学生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班主任孙某某和老师万某某先后对几名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万某某在批评教育学生过程中行为过激,踢了学生。12月8日,东南大学校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该校取消2020届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万某某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据悉,该生为南华学生被踢事件中的涉事支教教师。(新京报)
点评:
看到这条消息就想起了一个刺耳的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此前有消息披露,这位支教大学生支教目的就是保研。这位同学学习并不好,甚至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正常保研推免没有资格,但是各高校对于支教的大学生有一个特别通道,这位同学想走这个捷径,才参加了支教。
本来一年的支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基层的再教育,也有公益色彩,作为补偿,大学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考研推免资格。但显然,一些人支教并非出自本心,功利算计之下的支教对他们几乎就是折磨,于是才会容易发生开始的那一幕吧。
山东农业大学回应女德讲座质疑
12月9日,有同学反映山东农业大学开“女德”讲座,讲座称“相貌迷人穿着裸露易受性骚扰、学得好才能挑到好男人”。校方回应质疑:未发现专家观点中存在明显失当,有学生和网友对报告中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和合理表达,学校表示充分尊重和理解。(澎湃新闻)
点评:
大学是一个包容的地方,应该允许有不同声音存在,只要不违法,违反基本伦理道德,需要给一定的包容,不宜过度上纲上线。我们完全可以当场表达不同意见,直接否定这种说法,或者向主讲人提出不同意见。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细究每一个人的日常表达,可能会找到很多不准确的问题或者错误、不足。
我仔细看了详细报道与原PPT,原话也并非完全如这个话题引导的那样。我理解,主讲人应该比较传统,或者年纪比较大,他的基本观点让一些女同学感受到了冒犯。
时代不同了,观念差异比较大,这些话如果在80、90年代没有太多人认为有太大问题,但在今天就存在问题。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教育部:毛入学率达89.5% “十三五” 我国普通高中即将实现基本普及
“十三五”期间,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教育部负责人介绍,在普通高中方面,即将实现基本普及。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5%,比201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今年,全国及各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能够实现90%的普及目标。(央视新闻)
点评:
普及高中教育,不等于普及普通高中!
教育部公布了高中毛入学率数字,去年是89.5%,今年预计超90%,实现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很多人肯定会否定,认为中考录取率还不到50%。其实主要是概念理解问题。实现高中教育基本普及,不等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比如央视新闻就理解错了。我们的高中教育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两类,前者主要就是职高。很多家长基本上没有把职高当成高中教育。90%是指两者相加后的入学率。最近几年,普通高中每年招生800万,职业高中600万,基本上是6:4,普高略微高一些。
高中基本普及了,但一些人还是不满意,主要是老百姓都想让孩子读普高,而不是职高,对分流到中等职业教育意见很大,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教育部:对违规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行为 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12月10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要加强日常监管,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他表示,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并不意味着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家长也要在家里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跟学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中国新闻网)
点评:
让家长批改作业近期成为舆论的热点,挑起了大家的神经。教育部在发布会上再次重申了已有的一条禁令:禁止让家长批改作业,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
不过应该强调一点,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正常的家校互动还是必须的,老师提醒、要求家长配合敦促孩子写作业和批改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
家校不能相互越位,决不能把作业布置给家长,但并不等于家长可以当甩手掌柜,把孩子的教育都扔给学校和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不能也不必越位,但也绝不能缺位!尤其是对孩子基本行为的规范上、习惯的养成上,主要靠父母,不要忘记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教育部:编程教育将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
12月9日,教育部在给全国政协委员的答复函中称,已制定专门文件,将包括编程教育在内信息技术内容纳入到中小学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教育部)
点评:
坚定支持!而且需要尽快。未来必然是“互联网+”的社会,编程越来越突出地成为一个基础技能,常识。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编程高手,但有必要让人人都了解、知道编程基本知识和常识。
在今天这个数字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基础学科,今年新推出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严格限定在基础学科,其中就有计算机,可能让一些人有点意外!
为这个政策欢呼之外,又有点担心,编程会不会又成为培训市场的一个大赛道?进入新一轮应试培训的洪流?
专家建议小学到研究生缩短两年
12月10日,东北亚经济研究院学术专家副主委周天勇在演讲中提到,政府应提供比较满意的公共服务。“十四五”期间能否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间。“从一个学者的角度看,我们能不能压缩小学阶段,压缩研究生阶段,比如说把小学压缩成五年,大学四年,研究生再压缩一年。因为我们现在劳动年龄人口、经济主力的人口越来越少。”(老板联播)
点评:
我原则上反对缩短学制的做法,知识学习可以压缩,但人的成长不能压缩!少年大学生之所以充满争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学制的调整,专业领域也一直有类似建议。简单从知识学习角度看,压缩是必要的。我研究过部分小学的教材,对于一些聪慧的孩子,何需6年,3年可能都多余了。但问题是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需要时间打磨的。
现代化学校模式,本身就是在人从个体家庭走向社会的典型过渡阶段,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孩子们在一个集体中,一个小社会中去成长,学会忍耐,妥协甚至斗争,当然也学会协作,关爱等等。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慢慢打磨的,无法靠聪明去压缩。少年大学生恰恰就是压缩了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失去了成长的磨砺,打磨,在人际交往等身心成长上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有缺陷的。
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从知识技能角度谈学制的压缩调整问题,而是需要站在人的成长角度全面考虑,需要谨慎再谨慎。不能压缩,但可以调整,比如根据需要做阶段调整是可以的,比如小学改五年,初中改四年等等,很多教育专家都有此提议。不过这些调整都需要做科学的评估再决策。跨行的专家,很容易陷入无知者无畏的状况,还是谨言慎行的好!
高教领域奋起直追:深圳将积极筹建深圳师范大学
深圳市教育局网站12月3日公布消息《深圳学位建设大提速 到2025年新建近百万座学位做强基础教育》。其中明确提到:12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深圳发布举行新闻发布会,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会上表示,未来五年是学校建设的高峰期,预计要新增教师5至6万名,深圳市教育局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优质师资。
消息指出:在教师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市教育局在制订基础教育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大力引进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的同时,将积极筹建深圳师范大学,增强自身培养能力,并与知名高校合作,联合为深圳量身定制培养教师。(澎湃新闻)
点评:
深圳再次发力高等教育,但目标,显然是基础教育。
深圳的经济活力,几乎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比肩,但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滞后是明显的。只不过这次筹建师范大学,显然和举办其他高校不同,目标直指基础教育:解决中小学师资问题。
记得两年前,深圳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超过了北京与上海的总和,一口气筹办多所大学,还是着眼深圳长远发展的人力与技术支撑。而这次深圳发力,显然是着眼民生,满足老百姓中小学教育需求。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马上步入中年,同时,深圳的开放也使他成为特大城市中人口流入最多最快的,中小学教育需求规模快速上升,学位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
但我希望深圳的师范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和其他师范大学一样,不办也罢。
教育部回复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睡眠不足问题
近期,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683号建议,即“关于科学合理制定高中生作息时间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作出了答复。教育部表示,将持续加大减负工作力度,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保证高中阶段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央广网)
点评:
学校全面控制住了,是否就可以保证孩子睡眠呢?可能不一定,虽然家长口口声声抱怨,但很多时候负担是家长自己加上去的:放了学继续上辅导班,到最后可能才写学校作业!负担的本质是复杂的,仅仅从学校方面管制还不够,还有家长本身的观念转变。
这其中还有一点:我们需要对自己和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宜有过高不切实际的幻想。校长只有一个,市长只有一个,部长只有一个,大多数人注定都是普通人,不是靠玩命就能学出来的,为什么跟孩子和自己过不去呢?
教体局回应学校要求家长每天到路口执勤
近日,有山东日照莒县的学生家长对学校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到路口执勤公开提出质疑。对此,莒县政务服务热线转办中心12月9日回应表示,针对要求家长执勤一事,莒县教育和体育局称,“学校组织安全护学,与学校一起呵护孩子安全健康成长活动,家长可自愿参加,不存在家长没有时间也必须执勤的问题。为督促学校落实好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澎湃新闻)
点评:
教育部门回应不是强制性的,也没有强制没有时间的家长参加。此类活动做法各个学校都有,一般都是家长组成的志愿者维护学校上下学周边秩序,也是家校互动的有效部分,不要动辄就上纲上线。
对于家长的投诉也需要实事求是,一些家长的投诉是真实的,但恐怕并非都是真实存在的,需要甄别。
与其拼命择校 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
根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继留学英美等英语系国家之后,一些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到泰国读国际学校,尤其一些二线城市还不足够富裕的家庭,更青睐于此。原因无非有三:一是价格便宜,比在国内与英美读国际学校便宜;二是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国际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三是为逃离激烈的教育竞争。这种现象背后依然带有择校的影子,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国青年报)
点评:
热衷把孩子送到泰国读国际学校,是一起现实而荒诞的择校故事,家长真是拼尽全力了!想特别提醒,孩子优秀与否,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不是老师与学校。
国际化人才,首先是“中国芯”,不仅因为未来是中国的机会,更因为你的优势是中国,和一个美国流浪汉相比,在美国文化内化层面你可能都比不上。希望家长们清醒一点,送孩子去泰国读书到底想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