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留学泰国:疯狂而荒诞的择校
文 / 陈志文
2020-12-14
与其拼命择校,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

  据媒体报道,继留学英美等英语系国家之后,近些年开始流行把孩子送到泰国读国际学校了,尤其是一些二线城市还不足够富裕的家庭。看报道,原因与目的无非有三:一是价格便宜,比在国内和英美读国际学校要便宜;二是享受更好的国际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三是为逃离国内的应试教育。

  这是中国式疯狂择校的又一荒诞故事。

  这一荒诞做法的背后,首先是因为基本教育观念的错误。很多家长默认了一个荒唐的道理:只要进了好学校,差生都有可能上好大学。即决定孩子优秀与否的,是学校与老师,是优质教育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努力择校,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与老师。在国内不能择校或者无力负担英美私立学校的家长,在一些中介机构的怂恿下,盯上了泰国这片留学“新大陆”,据说菲律宾也不少。

  其实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情,你不学,不要说好老师,就是神仙来了也没用。人大附中很好,每年上清华北大近200人,但每年也有大部分孩子是考不上985的,甚至还有考不上大学的。国内所谓的“超级中学”也都类似,你看到的只是媒体报道出的冰山一角,其实大多数孩子都上不了好大学。你如果是个不努力的棒槌,到哪里都是个棒槌!

  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好学校,首先是因为优秀学生的大量聚集,而非教师,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而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没有其他,首先就是家长!

  学区房这个词是从美国来的,为什么好学校要用房子来表达?原因很简单,有学识涵养且富贵人聚集的地方,换句话说,优秀的人聚集之地。

  优秀的人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遗传,一个是对孩子严格的管教,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才是所谓的资源支持,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等等。以上三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优秀与否。在优秀的孩子大概率聚集后,就形成了好的学校。而对于优秀的老师,大多数更愿意教优秀的学生,所以很容易流动到好学校,于是两者相辅相成,好学校(学区)就这么形成了。

  我经常说,与其拼命择校,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这其中,核心是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自律。其实人与人优秀与否的区别,就在于能管住自己多少,该学习就学习,即便不喜欢也去做,而不是玩游戏、睡觉。所以,我们经常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不是父母会辅导孩子什么,会教孩子多少文化知识。

  再说所谓“接受国际化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个目的是否能达到。

  什么是国际化人才?和一个英国人相比,和一个美国人相比,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绝不是英语,不是别国文化,哪怕和一个英国乞丐相比,我们可能都不一定比他文化内化得更好。那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汉语,是中国文化,国际化人才要不仅懂英语,懂法语,懂英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更懂中国文化、中文。

  到泰国读中小学,就彻底把根丢了,是以短搏长。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在于中国的教育,而是中国全方位发展带来的机会。

  国际间学生流动有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懂中国就意味着国际化,就如同我们奔赴英美求学一样。但现在,我们竟然热衷于奔赴泰国甚至柬埔寨,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国际化犹如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至于逃避应试教育,留学泰国更不可能达成你的目的。

  应试教育本质是功利化追求的结果,和某种招生制度、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无关。纽约的华人多了,于是辅导班就多了起来,培训科目完全是各类考试与纽约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旧金山的华人多了,于是学而思就把学校办到了旧金山,重点培训的还是奥数。在旧金山,几乎每一所中小学旁边都是培训班。同样,新东方也把学校办到了多伦多。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家长的功利化追求,而非哪国的教育制度与招生制度。

  同样,哪怕到泰国读国际学校,但家长仍然以功利心待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博一个好成绩,上一所好大学,无非把应试那一套搬到了泰国而已,和国内的教育又有何关?

  小留学生泰国留学热背后,实际是中国家长过度教育焦虑的体现,也是中国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刻社会原因之一。

  留学泰国还夹杂了异国留学的因素,对于小留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问题,而且还有成长的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过早留学,尤其是在没有父母陪伴情况下的中小学生留学,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弊远远大于利。

  提醒家长,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不要本末倒置!

  原文刊于《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11日   02 版)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