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高考成绩公布 高分考生“井喷”
今年中高考分数公布,和我们预设的疫情影响分数下降的场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纷纷井喷。
北京中考满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创造了纪录,超过1400余人(一说1300余人),而去年仅有9人。高考也一样,700分以上达到了80人,而2019年仅有24人。中高考都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不止是北京。上海中考考生总量约8万人,数学成绩在141-150(150)分的有26988人,136分以上的总数达到3.78万人,几乎逼近所有考生的一半。英语成绩在141-150分的高达15985万人,136分以上的也高达3万多人。
在河南,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达44162人,700分以上考生169人,但2019年高考状元也仅有702分。在河北,600分以上考生也超过了3万人,700分以上106人,均大幅提高,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综合)
点评:
必须遏制中高考区分度下降的问题!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分数通胀越来越严重!分数的区分度与筛选能力越来越差,几乎到了无力筛选的程度。
总体上原因比较复杂,在我看来,大体有五方面的原因。第一,把考试难度与负担强行挂钩,一直试图通过降低考试难度来减负。第二,求稳成为各地中高考的核心政治诉求,民意诉求,导致中高考考试不断模式化,考试内容与题型甚至大面积固化。第三,与招生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关,相关部门一直希望以水平测试替代选拔性考试,破解应试教育,破解对分数的追求。第四,家长对学生教育投入的重视,应试教育发达,客观上也导致水平也在提高。第五,随着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普及,中高考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水平测试的职能,不得不部分水平化。当然,今年疫情备考不充分,让各级考试在命题上也不得不适当下调了难度,这是今年的特殊情况。
无论如何中高考都是选拔性考试,或者具有选拔功能,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扭转遏制!否则恶果有二:1、缺乏有效区分的分数,让学校无法筛选出适合的人才,于国不利!2、如果分数缺乏有效区分度,对于多数人也有违公平正义。
江苏文科第一因历史B+无缘清北
在江苏2020高考中考出430分高分的淮安女生白湘菱,因历史科目为B+,遗憾与北大清华等要求成绩在A以上的C9联盟高校无缘。最终,她申请了香港大学,专业意向为金融类专业。(观察者网)
点评:
江苏文科第一无缘清华北大等名校,其实没有什么可讨论空间,明年起也不会再发生了。
1、严格讲,该生并非第一。江苏高考本就是语数外+等级考试,和现在新高考类似,也是新高考借鉴的方案。江苏这个高考制度已经推行了13年,并非新政。
2、这个规则面对所有人,是公平的。其实高考前这位同学就已经知道这个规则,所以她也淡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很不错的孩子。
因为缺了这个A+,历史上江苏很多高考成绩优异的同学无缘名校。任何一个规则都有优缺点,江苏此版高考方案出发点很好,有着太多理想主义色彩,比如强调等级评价,显然在学习英美,但在中国以分数为依据的情况下,这种粗颗粒评价,缺陷明显,争议颇多,普通老百姓批评最多。
不过明年江苏新高考改革落地,这个高考政策就寿终正寝了,未来不会再发生此类情况了。此事最大的功效是在最后一年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曾经充满争议的江苏08高考改革,要立足中国大地,也算是收获。
强基计划在京试点高校确定入围名单
本周起,“强基计划”首次校考陆续启动,多所在京试点高校已划定入围考生名单,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公布北京考生入围分数线。(北京晚报)
点评:
各高校强基计划入围名单陆续公布了,据我所知,无论哪个学校,报名人数远远高于招生计划,显然很多学生、家长仍然以自主招生的思维参与强基计划。
坦率地讲,强基计划可能不适合很多人,千万不要用自主招生思维参与强基计划。一个是需要专业极其优秀,因为招生人数非常少;一个是需要真的喜欢,因为不能换专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前两天我劝退了一个想走强基计划的孩子。根据他的情况,上清华北大有点勉强,但物理很强,走强基应该有把握。其父母觉得就是专业上可能没有太好的选择。
我问父母对孩子的规划,以及孩子的想法,显然孩子没有准备献身物理研究,其父母更多把强基当成了进清华北大的跳板。我问孩子父亲,十年后回头再看,毕业于清华北大和上交、浙大有区别吗?问完,这位父亲明白了,清华北大很好,但强基路径下进清华北大显然不是他们的选择,还不如去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读一个更如意的专业,不受强基计划那么多的限制。
提醒,强基计划本硕博打通培养,一辈子基本定型于基础研究了,是你想要的吗?千万不要用自主招生思维对待强基计划!
而且,强基计划对学科专业要求远远高于自主招生,也更强调专业水平,而非简单的综合素质。见识了各学校强基计划的笔试题,大家就知道高考题是多么简单了。仅靠现在高考试题难度是无法筛选出最拔尖的学生的,尤其是对于著名大学来说。
教师职称制度“指挥棒”又转动!高校教师怎么看?
教育部网站27日公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其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并提到不以SCI论文做前置条件,不简单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科技日报)
点评:
不唯论文大家都赞同,但不看论文估计大家都反对!破,需要担当,立,更需要智慧!如果不能确保公平,大家可能宁愿要一个不完美的尺子!
清华又一本科停招:会计学的尴尬与突围
继停招新闻学本科后,不久前,清华大学对外宣布,将停止招收会计学本科专业。针对网络上的大量质疑与询问,该校会计系主任肖星通过网络做出了一个简短的回应——
首先,这和人工智能取代会计没有任何关系,清华的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还不会被机器取代;其次,不是停止招生,而是不单独招生,纳入经济与金融联合招生,未来会在经济与金融专业开设会计方向;最后,导致这个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响应教育部的强基计划,大学要把1/3的本科名额给强基计划,所以需要相应压缩其他专业的招生名额。(中国科学报)
点评:
新闻和会计,是两个更强调实操与技能的专业,清华的想法与选择完全符合清华的定位:培养复合人才,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更适合某专业+新闻,+会计。即专业、专家型的记者和会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清华力推的通识教育更希望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未来有无限可能,这种过于偏重实际技能的专业实在不适合在本科阶段培养。
“裸跑弟”超级简历再受质疑“鹰爸”:儿子15岁前没进世界前五名校,我就承认失败
日前,“裸跑弟”何宜德一份夺目的个人简历在网络爆红。这份简历显示,其“1岁徒步暴走,2岁攀登南京紫金山,3岁在雪地里裸跑,4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5岁开飞机围绕北京野生动物园飞一圈,6岁写自传,7岁三次穿越新疆罗布泊,8岁考入南京大学,9岁北京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三次冠军,10岁一年内通过了20门自学考试课程,11岁南京大学毕业,12岁准备同时读硕士和博士。”
这已不是“裸跑弟”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越是质疑,何烈胜越是不服,他又喊出了另一个新目标:如果孩子15岁前没进世界前五的名校,我就承认我是失败的。(红星新闻)
点评:
赞同对孩子进行必须的淬炼,从小立好规矩,但这位父亲的做法需要坚决反对,其对孩子的教育更多是实现父亲自己的一个理想,按生产产品,而非教育孩子!这位父亲显然也是非常偏执的,如此教育之下,孩子未来性格、心理出现偏差是必然的,想提醒这位父亲,他是你的儿子,不是你生产加工的产品。
南京一中回应质疑: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南京一中高考成绩近日引发热议。副校长、江北校区执行校长李敏通过直播表示,该校一本率95.34%,400分以上20人,在特长生培养方面优势明显,提倡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网传的告家长书称,今年高考是该校历史最好成绩,请不要轻信小道消息,挫伤孩子的自豪感与进取心。(扬子晚报)
点评:
在回应中,学校婉转地解释,整体成绩还是很好的,比如一本率;但校方也承认,高分考生较少。对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1、研究新高考,做好明年新高考应对。2、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与管理,比如延长晚自习到十点;3、加强尖子生培优,比如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为学生多争取包括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其他升学渠道的机会。一句话,加强孩子学习,争取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上好大学。
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全面接受了家长的意见,学校显然下决心搞一批高分学生,或者说搞出一批上名校的学生。当然,其中的一些做法与精神显然与现在教育部门的要求相背离,追升学率倾向明显,比如培优、尖子生等措辞是目前中国教育界忌讳的词,也是一些教育专家不屑的。
正因此,有一些“专家”批评说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低头。但显然,家长的态度截然不同,这纸声明很快就让持续多日的家长批评热潮逐渐消散。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各地都有类似的现象。在仍然以分数论升学的今天,我们怎么办?全面发展还是以分数为主?要不要分数?
老百姓想要的,和教育部门与专家想给的不同,对错分明,我们也可以批评家长功利,只是他们的功利是有现实基础的,怎么办?这种现象几十年来愈演愈烈,越来越分裂,怎么办?
还有一个技术问题也需要认真想想,为什么现在“县中”模式在高考中越来越有效,各地都开始出现类似衡水中学的现象,一些三四线地方的中学甚至是县中,在升学率尤其是名校升学率上,开始反超过去中心城市的名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现在才发生?
高考状元失踪:或是冒充者综合症原因,大学新生需要警惕
张来玉,1999年山东济南高考状元,2000年4月从所在南京大学失踪,距今20年杳无音讯。这个从小不用家长操心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负家人重望,复读后保险考上了南京大学。这次复读,是他的转机也是他的厄运开始。他于这一年认识了一为女生并产生爱意。据说,他的失踪就与这个女生的分手信相关。
我们发现,不少早期优秀的学生都在大学阶段发生难以逆转的变化。心理学家表示,冒充者综合症成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由于过度被夸赞,人会总是担心自己可能有的不完美表现,一旦出现不完美,就诚惶诚恐,感觉自己被识破了;第二种是一贯被忽视的人,他们从来得不到肯定,在取得成就的时候就会在心里认为这只是侥幸,而否认自己的能力。(壹儿)
点评:
非常专业的知识,建议更多家长看看。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只是程度轻重的问题。现在孩子欠缺了从小就应有的磨砺淬炼,同时一些专家过度强调对孩子鼓励肯定,让孩子从小成长在单方面捧的隐性环境下,把孩子彻底架了起来,更容易触发这类现象。
“不给父母添负担”!学霸691分考入清华暑期搬砖打工
7月30日,黑龙江穆棱,学霸赵桂宁高考691分,又获得清华大学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再加40分政策被清华大学录取。为了不给父母添负担,赵桂宁到一家建筑工地打工,负责人得知他的情况后,每天给他多加50元工钱当作鼓励。(环球时报)
点评:
考上了清华但没有轻狂、沾沾自喜,也没有觉得搬砖挣钱含金量低就看不上,这才是优秀学子的代表,我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走远!很多孩子可能学习优秀,但没有自强自立的意识,或者动辄就看不上很low的工作,这种孩子必将一无所成!建议家长把赵桂宁的故事转给自己的孩子看看,其实,和清华无关,而是一种精神:自强不息!
多所百年高校永久关闭!欧美大学的“至暗时刻”来了?
由于疫情的持续冲击,很多欧美高校都采用延迟开学或线上教学的方式。此外,一些高校还在疫情期间出现严重资金缺口,有一些百年高校甚至已经倒闭关门。有留学服务平台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美共有33所大学宣布永久关闭,涉及5690名学生,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央视财经)
点评:
标题太夸张了,不过英美高校遇到严重财务困难的确是现实,包括哈佛、斯坦福这种名校。此次财务危机也是一次淘汰,也挺好的,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垃圾学校也很多。而在英国,教育本就是当生意做的,是支柱产业,不能开学没有学生就只能“等死”。但最好的大学仍然会安然无恙,只是会适当压缩一些老大难的人与机构。相比较,中国高校实在幸福,不过,随着新生儿数量的快速下降,生源枯竭迟早会到来,甚至影响高校生死,届时对于中国高校也算好事情,也来一次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