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手刃女儿10岁同学,惊天血案为何发生?
文 / 陈志文
2019-05-13
此事再次提醒众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千万不要认为只是孩子就无限宽纵,你把他当孩子,但他首先是社会的一员,别人不会无限宽纵的,一旦遇到...

  是正常纠纷还是校园欺凌?家长的过度关注,往往会导致认知差异与错位,是这起恶性事件背后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

  日前,江西上饶发生了一起惊天血案,一位家长当着正在上课的同学与老师的面,几乎是“手刃”了女儿10岁的同桌刘某。而原因,据目前警方透露的信息,是因为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纠纷。无独有偶,前两天刚刚发生了另外一起类似事件,一个家长冲进学校把和自己孩子发生纠纷的同学暴打了一顿。

  两起事件,程度不同,但起因却如此相似。

  这一极端事件背后,可能映射了一些规律性问题,的确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最后才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对详细的情况,严格讲并不完全准确,最后终会调查清楚的,我们只能就目前披露的信息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对于事件起因,公安部门说是孩子之间的纠纷。对此,有很多人已经武断地认为是校园欺凌引发的血案,对此我个人持保留看法,留待公安部门澄清。若暂且按这个说法,类似事情处理起来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

  校园欺凌的确成为校园目前最大的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部近年的一个重点工作也是如何治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但坦率地讲,校园欺凌本身非常复杂,从定性到处理,绝不是一两个文件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事再次提醒众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千万不要认为只是孩子就无限宽纵,你把他当孩子,但他首先是社会的一员,别人不会无限宽纵的,一旦遇到极端的人,招来的就是血淋淋的杀身之祸。

  我不由联想到前两天在北京一个书店,一名熊孩子谩骂提醒他不要大声喧哗的店员的情景,我们有理由担心,因为错误的教育观念,我们对孩子不是过于严厉,而是过于宽纵了,这种熊孩子与父母不在少数。



  在这个问题上,要特别提醒一些家长,近年受舆论与一些伪专家的误导,在错误强调天性与个性的背景下,我们对孩子基本的行为规范已是过于宽纵,甚至是娇纵了。

  记住,基本的规矩是从小养成的,恰恰不能以孩子小为借口,放任其错误的行为,长大就晚了。要减少或者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第一就是不要做熊父母,哪怕是出于自保,我们也不要惯着自己的孩子。

  网络上之所以有那么多支持这位行凶的父亲的人,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的一种态度:对于爱欺负别人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武力打回去。

  警方的通报中用的是“纠纷”,是否是欺凌或者校园暴力,有待警方澄清。但根据目前情况以及经验判断,此事可能更代表了另外一种复杂情况,即因为过度关注,无限放大孩子之间的纠纷,最后因为双方认知差异与错位,导致矛盾激化,最后痛下杀手。这类现象更有隐蔽性,也更需要提醒家长注意。

  虽然这位行凶的父亲认为是从“开学起几乎每日打骂”,但显然被放大了,可能与周围人的认知存在错位。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班主任早就给调换座位了,这是最简单实用的一种解决办法。

  同时,也有家长群中透露出的信息,被害孩子家长也在第一次听说时就表态一定批评孩子,并向对方道歉。更多的可能是家长对这种纠纷认知发生了严重偏差。

  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这位女生家长在行凶之前,在家长圈里的威胁言语:“我们夫妻从女儿一出生起就双双辞职在家就为了能够多陪伴她,就想看着她平安快乐成长。”显然,这对父母是多么看重孩子,甚至不惜双双辞职在家陪护。

  母亲辞职在家专职照顾孩子还在我们常规认知范围,父亲也辞职,夫妻双双在家全职照顾孩子,如果没有其他隐情,坦率地讲,这是典型的过度关注。

  对于这种父母,孩子就是一切,因此对于她的一切,不自觉地无限放大,甚至会是神经质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窥探出这位家长的观念与期望:平安快乐成长。这个愿望没有错,但遗憾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可能只有快乐,恰恰存在很多的挫折与磨砺。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就是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需要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这是家长需要深刻认识到的。但显然,这位家长不这么认为。

  英美最好的私立学校几乎都是全寄宿的学校,其核心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封闭的学校里,去标签化,快速社会化,快速成长。无论你是总统的公子,还是亿万富翁的女儿,在封闭的学校里都一样,没有人会特别娇宠你,让着你,你必然面临各种纠纷甚至恶意的刁难,必须学会妥协平衡斗争。

  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德智体美劳中的“劳”,这个“劳”,更多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坚持,忍耐,得到淬炼,而不是只有快乐幸福,不是只在温室中,只在自己的舒适区。

  事实上,我们家长未来也无力保障孩子都会遇到好人,讲理的人,也无法保障孩子遇到的同事与领导都是讲规则的,都是公平的,这就是社会的丰富性,也是基本生存法则。而应对这一切的能力,就是从小逐渐培养起来的,包括学会和不同的同学老师相处,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是一种学习的机会。

  因此,对孩子之间正常纠纷的判断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问题。不同的观念或者是心态,对一个纠纷的性质判断是完全不同的,进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个高度关注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绝对幸福快乐的父母,非常容易用自己对孩子的方式与尺子对照其他人,这样就很容易把同学之间一般的纠纷判断为侵犯,进而判断为长期的欺凌,这是我们家长在处理孩子在学校与同学之间的纠纷时,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过度敏感过度放大,不仅容易导致过度保护,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也容易恶化孩子正常的人际关系,适得其反。

  很显然,这个事件中,这位行凶的家长至少存在这种现象。在他看来,这位受害者这几乎是天天打骂自己的孩子,但家长竟然不管(实际上各种信息显示并非如此),于是他出离愤怒,就真的痛下杀手了。这种认知错位显然强化或者说直接推动了这个恶性事件的发生。

  行凶者的妻子也在群里表示,丈夫“臭脾气”,她回家说说,并向其他家长道歉,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一点。很显然,不仅是大家,即便是他和妻子的认知判断都不一样。

  这起恶性事件,不仅再次提醒我们的家长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切忌对孩子的一些恶行过度宽纵,也提醒我们,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避免因为过度关注导致对正常的纠纷放大,甚至扩大化,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容易因为这种错位理解,激化矛盾。而后者,更有隐蔽性与普遍性,更需要重视。

  当然,也再次提醒学校,在此类问题的处理上,需要及时坚决,对于偏执型孩子要关注,对于偏执型家长也需要心里有数!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