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公平与效率,高考改革路上不得不提的“网上录取”
文 / 陈志文
2019-01-25
高考网上录取把分数录取的便捷性与公正做到了极致,因此也受到一些非议,但这无关技术本身了,也不应该指责技术本身。

  日前走访已经80岁高龄的前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周远清,远清部长批评我:作为教育网的人,你怎么不写写高考网上录取?这可是互联网在教育上最大的应用。

  周远清在清华大学当教授时,就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作为当时教育部的常务副部长,他直接推动并拍板实施高考网上录取,这也成为他曾经的英明决策之一。

  1998年,正好是20年前,我当时还是中国青年报的一员,去天津考试院调研采访了正在实验中的高考网上录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章。其实那时,我对互联网仍然一知半解,更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网。

  第一次听说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俗称教育网)这个词,是天津考试院的副院长岳伟说的,当时我只是模糊地知道,高考网上录取就需要这个东西。谈到高考网上录取遇到的困难,岳伟介绍:CERNET带宽不够宽,是最大的困难之一。多年后加入CERNET我才知道,1994年建设的CERNET作为全国性第一个骨干网,建成之初的带宽仅有128K,即便到了1998年,当时的CERNET骨干网带宽也仅有2M。要知道,那时这个网已经服务于全国数百所高校了(中国电信直到1997年才开始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服务)。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做好高考网上录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高考录取,我一点不陌生。1993年我就曾对此采访,写了一篇《谁考师范,谁来教书》,获得当年教育好新闻一等奖。那时的高考录取,每个省招办需要包下一个大宾馆,作为高考录取的工作现场,大量工作都需要人力完成,尤其是基础的数据资料档案处理。同时,每所高校都需要派人到这个录取地点代表高校参加录取。当然,大家不必担心,那时高校总数有限,同时是按批次进行,因此每次有几百人已经了不得了。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在招生现场,需要切断与外面的电话联系,进出大门也需要管制起来。那时,已经开始有计算机,但运算性能很差,仅限于最基本的应用,更没有互联网。分数排队,调取档案,完全是人工进行,学校一个一个地看,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但是网上录取不同,在录取系统的支持下,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大部分工作在半天之内就搞定了(现在几乎是几分钟就搞定了)。半天,甚至几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录取过程,非常神奇。周远清回忆说,在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一些人已经热泪盈眶了。“不仅仅是激动,还有责任,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天大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压力都很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高考网上录取核心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公平问题,一个是效率与效益的问题。

  效率的问题比较好理解。计算机与互联网让高考录取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前面我已经讲过了,效益的问题有些人是想不到的。

  虽然当时没有那么复杂的自主招生之类,基本就是看分数,但每到录取时节,每所高校至少需要派出一名招生人员奔赴全国,到各地招办代表学校参加录取。清华大学一直坚持让来源地老师回到当地招生,原因是熟悉当地情况,周远清开玩笑说叫“还乡团”。高考网上录取后,如果学校没有特殊要求,这一步就省了,只需在电脑终端完成即可。一所学校省几十个人的差旅费,1000多所高校得省多少钱?在当时经费极其紧张的背景下,这是一笔不少的费用。现在想想,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第二就是公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周部长说,他曾经到地方考察高考录取,代表高校参加录取的老师住一个宾馆,一些别有心思的家长就住在附近,到了休息时间,老师们出去走走,散散步,就有人朝上凑,往往可以看到两边的人走到了一起。那时,奔赴每个省的招生老师,就代表了每一所高校,理论上每个高校就有30多个代表,尤其没有完全信息化的情况下,一些微小的模糊空间仍然是存在的,公平公正的隐患就比较多。但是实施网上录取后,就彻底杜绝了这个问题。学校由校领导组成的招生小组是最后也是唯一的决策机构,即便有公平公正风险,也大幅由几十个风险点下降到了一个点。

  时至今日,大家都开玩笑说,现在的招办是“照办”,高考录取系统根据平行志愿的填报与分数情况,一张表就出来了,学校在系统里调取考生相关资料看看就签字走人了,所以熟悉高考录取的人都知道,高校招办实际上没有任何操作空间,从公平公正角度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

  曾经出任内蒙古招办负责人的韩荣飞是技术人员出身,他在内蒙古把网络的便捷与公正也做到了极致,在录取期间,几乎是实时向公众公布录取进程,不断公布招生空额并开放志愿填报,他总是骄傲地说,我们是最快的,也是最公正的。

  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为了高考网上录取,各个方面的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年来,每年的高考网上录取都是CERNET需要重点保障的工作,从1999年网上录取开始试点以来,每年CERNET都需要组建专门的24小时保障小组,由重要负责人牵头出任组长,以保障线路的绝对安全与通畅。高考录取时节,也往往是洪水肆虐的季节,历史上一度参与协助维护通信线路的解放军战士还会写下请战书,以高度的政治觉悟来保障高考录取的顺利进行。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吴建平院士就曾多次领衔负责。吴建平院士透露,1997年,CERNET就曾从当时非常有限的建设经费中拿出一笔钱支持网上录取的研发工作。

  本世纪初到教育网工作后,我有幸参与了高考网上录取全面铺开后的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因为人头比较熟,一度作为技术协调联络人,我的联系电话被写进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有关的,无关的电话都会打进来,于是我就变成了事实上的接线员,有一年仅仅在7月份,我的电话费就高达3000多元,远远超过了许多人的工资(当时只有一家移动公司,电话费不仅贵,而且双向收费)。后来这个文件上网给我造成很多麻烦,多次找谷歌的李开复删除,但是因为不同单位机构不间断转发发布,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删不干净,这是一个小插曲了。

  当时的高考录取系统是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王诚教授带领自己的学生刘卫东开发的,刘老师当时还很年轻,20年过去,刘老师也已经成了“老教授”,而王诚老师则已经退休,颐养天年了。2017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会上,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的瞿振元深情回忆起几十年高考改革的重大事件,特别谈到高考网上录取,他当年正是学生司司长,是高考网上录取的决策者与执行者。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高考网上录取都应该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影响人数最多的一个重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工程,这个录取系统后来仅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让人多少有些遗憾。

  高考网上录取把分数录取的便捷性与公正做到了极致,因此也受到一些非议,但这无关技术本身了,也不应该指责技术本身。新高考录取提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希望伴随新高考,信息技术能够在新的综合评价上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唯分数的不足,让高考网上录取走得更远。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