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抹黑还是触动了一些人的奶酪?清华留学生招生政策调整的误读
文 / 陈志文
2017-07-31
2016年,来华留学人数高达44万,其中读学位的留学生约为21万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仅次于美国与英国。

  清华大学日前修改了招收留学生的办法,强调与国际接轨,执行申请审核制,不再像国内以考试与相关成绩为核心的录取方式。此举一出即遭到一些人与舆论的批判,甚至是恶意的抹黑。其中比较集中的攻击,第一,给外国人开后门,降低门槛;第二,提供奖学金。一些文章标题哗众取宠,如“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一纸国籍”,放大到对我国来华留学政策的批判攻击。

  这番言论本不值一驳,美国的大学都是申请审核制,不似我国这般惟一次测试分数。清华已经公开回应了此番说法,也解释了原因与理由,但还是有不少人与媒体不断以讹传讹,不断妖魔化这一举措,甚至有媒体公然说出这样低智商的话:“初中出国,搞一个外国籍,只要不犯事,清华就差不多了。

  若按此说法,清华所有招生计划拿出来招外国留学生也不够的。你以为出去搞一个外国籍那么难吗?美国的不好搞,搞一个亚非拉,尤其是太平洋岛国或者南美洲某国籍还是比较容易的。

  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著名大学,都公开招录来华留学生,这不仅是一个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软实力输出的重要战略。2016年,来华留学人数高达44万,其中读学位的留学生约为21万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仅次于美国与英国。

  为什么要招收来华留学生?这个道理比较简单,但现在看来还需要科普一下:

  按一定比例招收外国留学生,首先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需要。

  招收留学生并非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而是校园文化的多元考虑。并不高在多数高校排行榜中,国际化都是一个因素,其中留学生占比是核心因素。一般来说,国际留学生比例在很多大学都会高于12%,在美国,目前部分高校的比例已经远高于20%,若按一些人的说法,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是否也应该关起门,不允许外国人就读,把这些资源都留给国内学生?对比美国等一些大学的做法,我国高校国际学生比例不是高,而是大幅度低于国外知名大学的。比如清华北大,每年的招生比例都是低于10%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计划并没有以牺牲国人待遇为基础,是以增量做出来的。近年,清华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本科)数量逐渐增多,但国内招生总量并没有降低。2016年国际学生仅招生200余人,与国内3400多人的招生总量相比,大约只是其7.2%。

  第二,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亲近中国的外国友人,也是国家软实力输出的重要通道。

  清华大学是美国当初拿庚子赔款建的留美预备学校,其目的说的比较明白:培养亲美的中坚力量(当然,最后可能让他们失望了,清华培养了一批爱国的科学家与建设者)。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就非常重视来华留学工作,长期向亚非拉国家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近年,不断有曾在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当选所在国的总统或其他重要领导职位。伴随中国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来华留学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大规模变化。从结构上看,读学位的越来越多,已经占近一半的比例。从来源国上看,发达国家占据重要位置,比如美国长期居来华留学生源国第二位,韩国长期居第一位。近年伴随“一带一路”,这一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一带一路国家快速崛起,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留学生迅猛增长,将给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最直接的人才支撑。可以预见,所有这些,都将为未来中国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至于对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全世界都是通行的做法。对于最优秀的中国学生,美国的大学也都提供奖学金,包括全额奖学金。80年代到2000年初,赴美读书的研究生,几乎清一色是拿着美国高校全额奖学金去学习的,而不是自费。

  在资金的支持上,国家不仅在支持来华留学,援助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也直接向优秀的中国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目前每年国家资助的公费留学生已经高达3万余人。

  为什么此次惟独清华遭遇如此激烈的抹黑?可能源于误解,也可能是故意为之。

  过去清华与其他高校一样,在硬件符合的基础上,即取得外国籍4年以上,并在国外生活学习两年以上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指标进行录取。此次招生改革,强调与国际接轨,让一次性考试分数的决定价值降低。什么意思?拿申请美国为例,申请者需要提交高中4年的日常成绩,满分是4分。同时,还需要提交你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如SAT,以形成针对前面GPA成绩的证据链条。对于竞争激烈的著名高校,录取学生平均成绩均接近满分了。当然,如果是国际学生,还需要提交语言能力水平的测试,也就是托福成绩。然后就是其他材料,所谓社会活动等等,以形成对一个人全方位的评价。相对于一次考试来说,这个录取标准显然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

  受这个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那些钻政策空子出口转内销的少数“外国学生”,即一批拥有外籍身份的中国学生,或者是一小部分一开始就计划利用这一政策走捷径的人,因为这一改革打乱了他们的如意算盘。

  伴随改革开放,很多人以各种方式出国,在国外居留,很多人的子女也因此获得外籍身份,尤其是一批“伪移民”,获得身份后旋即回国生活学习工作,子女实际上已经返回国内生活学习多年,或长期在国内学校借读,或者在国际学校、国际部读书,受着国内中小学教育的系统教育培训,临到高中再转出,以满足时间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类学生越来越多。如果高校还用国内这一套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录取办法,哪种外国人会胜出?结果不言而喻。因此,在很多著名大学读学位的外籍留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讲着纯正中国话的国人。这种“外国人”占据外国留学生的名额,不仅是不公平的,也完全扭曲了我国大力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出发点。

  为防止钻政策空子,筛选优秀的留学生,相关部门对准入门槛有严格管控与审核,比如需要最近四年中在国外生活学习两年以上的纪录。同时,也支持高校改变招生录取办法,比如清华大学的这次改革。

  清华大学率先取消了以书面考试为核心的录取方式,而改为申请审核制,包括面试,而不是在分数面前“照录”。显然,这种办法对人的评价更全面,很容易把一些仅仅是书面测试成绩高的人筛出去,招收到优秀的外国人、外籍学生。正因为此举触动了一部分“假外国人”的奶酪,这些人群起攻之,抹黑清华以及相关部门“降低门槛”。

  相信我国招收留学生的政策上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改革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无论如何,清华等高校此举都是为录取到最优秀的留学生,也是为了公平正义,为了保证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政策不走样。

  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也就少了一些无知无畏的“脏水”。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