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专栏
智力与智慧的区别
文 / 李志民
2022-09-20
智力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有着可以量化的个体差异性;智慧不在于让我们学习更快、技能更高,而在于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懂得生命的价值。
  或许此之前我们从未认真思考过“智力”与“智慧”这两个词有怎样的区别,尽管两个词仅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智慧”是可描述却不能准确界定,且难以量化;而“智力”却是可描述、可界定和可量化。
 
  从日常交流沟通时我们就有直观感受,这两个词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混用,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有大智慧”,但却不会说“一个人有大智力”。再分析下去,语言逻辑上最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人有智力”,不管智力高或是低,绝对是一个大于零的数值,而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却是见仁见智、无法衡量的。就如我们形容智力惯用“高低”,而形容智慧却是常见用“大小”了,套用古文里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智力常有,而智慧却不常有。
 
  那么,“智力”与“智慧”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智力”的内容。《管子·形势解》中提到:“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这里的智力是指才智与勇力,中国古文通常单字成义,智力尚不是一个特指的名词。《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智力的释义为:“名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由此可见,智力是一种能力,包括: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释义里我们可以看到,智力涉及的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部分的能力,英国的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范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进一步划分为体现学习和行为能力的流体智力,与体现知识和技能的整体能力。心理学上对于智力的研究和定义流派多样,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智力有自己的发展曲线,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智力也表现为先增长后稳定再衰退的趋势。
 
  智力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有着可以量化的个体差异性,即我们非常熟悉叫法——智商,准确来讲叫做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是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个体智力在群体内所处的相对位置。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他的助手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后经美国心理学家修订为斯坦福-比奈量表,与此同样广为使用的还有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韦氏量表。
 
  可测量的智力也成为了如今当红研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学习与训练,机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类人的智力。然而,训练智力并不能带来智慧,因为这里未提及人脑功能的重要组成:情感与人格,这提示我们,智慧可能包含着更广泛的概念。
 
  同样的,我们来看一下有关“智慧”的内容。《墨子·尚贤中》提到:“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这里的智慧表示聪明才智之意,佛教经典《大智度论》卷四三中有述:“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从这些文本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智慧所蕴含的内容已上升到了哲学与宗教角度。
 
  智慧不在于让我们学习更快、技能更高,而在于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懂得生命的价值。高智商并不等于拥有大智慧,我们也曾惋惜那些天之骄子因一时的挫折而失去了生的信念,也曾遇到过极聪明的人却碌碌一生、囿于一隅。智力或许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而智慧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广度与深度。
 
  通俗的讲法,智慧是一个人集智商、情商、挫商、爱商等等诸多能力于一体的整体表征,不仅为了生存,更是为了改造和创造而拥有的优秀品质,是探得根本、融会贯通的高级境界。
 
  智慧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并不受限于个体年龄和生理的制约,会随着我们的成长成熟持续累积,需要每个人终其一生去学习和体验,更会随着群体乃至文明的发展壮大,自动传承和更新。
 
  智力加上静水流深的情感与成熟发展的人格,三者的和谐统一与有度运用,或许是个体打开新格局、不断迎接人生更美好阶段、成为大“智慧”者的方式。这也提示了家庭、学校、社会等一切与教育相关的角色,从广义上去理解学习的根本内核。 
简介
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