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长江师范学院 “新师范”金课范式引关注 课程改革出新招
2019-05-24 09:57: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5月17日,“2019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高校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长江师范学院,同时,该校启动“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
  建设“新师范”,课程建设是关键,长江师范学院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达成评价等各环节推动课程改革,让大学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课堂要“金”:课程建设主打“精致牌”                    
  因通俗易懂和简单实用的讲课方式,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曾俊的“金课”火了。曾俊成了“网红”副教授,她近日的课堂场场爆满。有网友评论,这样的课堂绝对没人睡觉、玩手机。
  类似曾俊这样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线教师还有不少。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杨波、机器人工程学院教师田美子、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张婷、文学院副教授周仁成等,都是这样的“网红”教师。他们的爆红也从侧面说明一个事实:真正的“金课”从来不会缺少听众。
  而放到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淘汰“水课”,打造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金课”,无疑是提升一流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的敲门砖。
  要想淘汰“水课”,必须主打课程建设“精致牌”。长江师范学院梳理各课程教学内容,淘汰“水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遴选出“计算机基础”“食品化学”“外国文学”等3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这些“金课”基本具有研究性特点,尽可能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课程与专业学科竞赛紧密相关,是机器人工程学院教师田美子课堂的最大亮点。她结合学科竞赛主题,采用停车系统优化设计,水果采摘惠农机械结构设计供学生研讨学习;结合时事热点新闻开设公交车坠水浮力逃生装置,交通事故急救装置等创意项目;并且利用自编的立体化教学资源、雨课堂工具、第三方在线考试平台进行课堂互动。
  其实,这种全景投入、小组专题探究的形式在其他课堂早已司空见惯,分组绘制思维导图、根据个人爱好设计PPT、分析中学实验的问题……一个个充满趣味又贴近实际的题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锻炼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原来的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现在的课堂有了学生的参与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令田美子高兴的是,2018级3名学生,在学完课程后,便申请了自己的专利。
  “锤炼本科课程精品品质,让这些‘金课’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学生价值观塑造、学术视野拓展和实践能力提升,同时还能成为学生成长的灯塔,是我们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务处副处长汤鹏主说。
  评价要“金”:以学生为中心  以产出为导向 
  “金课”是当下高等教育战线的高频热词之一,一流课程“双vv万”计划(国家级、省级“金课”计划)已成为2019年教育部工作中的重头戏。
  “评价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在哪里发力”。长江师范学院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并符合教育规律的一流课堂质量评价体系。
  由评“教”转向评“学”是这套评价体系的主要特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为中心”,评价学生感知的学习环境、学习经历、学习体验是否具有“高阶性”特征。
  并且,评价以产出为导向,强调课堂的“创新性”,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变化,这将有利于鼓励教师以“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成效。
  评价并不是一蹴而就,长江师范学院构建“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课堂质量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建议,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要“金”: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
  课堂教学全面智能化及大数据化时代来袭!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学校持续开展在线课程、移动智慧课堂等专题培训,引入蓝墨云、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和工具,开展新型课堂教学。如今,手机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罪魁祸首”,成为教与学的互动纽带。
  “以前学生需要花很长时间收集资料,现在只需要扫描立体化教材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得丰富的拓展资源、项目资源和案例资源。”曾俊说。
  事实上,这只是长江师范学院提升“金课”品质的举措之一。学校不仅组织校内教学研究,还组织教师参加校外研讨会,并依托校内“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鼓励教师传播教学先进理念、推广有效教学模式。
  “通过各种培训,让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量化分析,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并且让过程考核更加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机器人工程学院教师田美子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620913984 2019-12-27 15:13:00
教育部 2019-06-19 1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