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圆桌沙龙:新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和目标
2017-12-16 18:47: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讯 12月16日,由中国教育在线、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主办的“2017年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论坛”在杭州学军中学举办。

  为更深刻地探讨新高考改革下的教学改革和学业规划,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主持的圆桌沙龙在下午举行,出席圆桌讨论的嘉宾有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杭州学军中学党委副书记陈伟浓、上海市格致中学副校长吴照和新东方优能中学推广管理中心主任助理王好,就新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和目标,高中教学改革应该如何去应对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左起:李永培、朱建民、王好、陈伟浓、吴照

  李永培:当前新高考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改革带来很多挑战,很多机遇,很多思考,改革将为高中教育多样和特色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何在深化课改、推进考改背景下,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更好的有个性的差异发展,将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关系到课改、考改的顺利推进,这也是本次大会的目标所在。

  朱建民:北京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进入高考改革的地区,高考改革到底要改什么?这个改革作为学校应该如何来应对?我个人认为,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的人才培养,对于整个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方面作用是巨大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高考招生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也就是说把生来各自具有潜质和特长不一样的孩子,通过基础教育教成了一样的学生。我们的国家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要为学生提供选择,提供选择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资源,如果一个学校的课程不丰富,不能够为学生提供选择,选择可能就是一种形式,达不到目的。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正确的人才观和正确的质量观。我认为,一所学校的课程结构决定了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所具有的人才结构,一所学校的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质量,课程是什么?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所有的培养目标最终都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所以学校要把我们的课程更加丰富,为每一个不同的潜质提供可能。

  王好:现在整个高考改革以后,作为课外培训行业,我们更多去思考的是当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在面对这些新的政策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和解读。比如在新高考的政策下,我们的孩子或者学生更多的是迷茫。据数据调查,新东方的学生只有3%的人能够明“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科目”,剩下97%的学生面对的都是迷茫。在学生迷茫的状态下,所有家长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焦虑。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我们会和家长一起分析和判断学生在这样一种选择迷茫状态下,对于时间规划、前途规划,特别是走班制的体系下,如何实现教学监管,这些都会成为新高考改革政策下课外培训要思考的。

  陈伟浓: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9月份发布,方案的核心指导思想是选择性,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选择权利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应用自如,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纠结和迷茫,从中考填报志愿开始到高考填报80个专业志愿,都非常迷茫。

  学校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会知识、学会应试的过程,如何选择,不仅仅是逐利的选择。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一定会碰到过高三学生拿高考分数问老师,我考了650分你给我推荐一个学校和专业,老师是非常痛苦的,浙江省每一年招生专业23000多个,你推荐得出来吗?我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这个就是教育的缺陷。我们需要在高中阶段给学生塑造他们选择能力,让他们在选择前面渴望选择,能够自主选择,也能够选择合适,这是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2012年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在职高校大一新生做了全员统计,65%的大一新生对当前所读的专业不认同,说明当初的选择还是不确切的。像这样的价值观的选择需要班主任给学生以引导,学校教育给学生并不是选拔性的分分必纠的过程,应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价值取向,留下更多的选择空间、广阔空间。

  吴照:高考新政亮点刚才各位专家都说了,现在选择很难,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文理兼备的人才可能以后会越来越多。学校不该是“迎合”高考,应该在高考新政下,坚守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学校建国初期十几位院士集中在地学和物理学,现在做一个问卷调查,高考第一志愿填报、第二志愿填报比例来看,选基础研究的少了,这对国家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作为高中应该引导一些优秀的孩子能够做好选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新闻网 2020-03-02 21:20: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1-20 10:02:00
中国教育在线 2019-12-25 1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