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这种病,比抑郁症还要恐怖!
2016-11-30 18:01: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徐凯文说: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他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我要讲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

  摘自:《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论坛

 

  长期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北大徐凯文老师披露,北大一年级新生,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40.4%的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调查的准确性尚需确认,但反映的问题应该是真实的。

  “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

  徐老师把这种无法归类,甚至难以治愈的“类抑郁症”归结为“空心病”。

  有这种倾向的人恐怕不只在北大,那是个共性问题。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就读于另外一所著名的985大学,跟我聊天时说: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没有意义,他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利益交换,无非形式不同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一种典型的精神富贵病。伴随经济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人类在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更多。发达国家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普遍倍于发展中国家。睡眠障碍、抑郁症等都是其中的突出表现。比如抑郁症发病率美国高达9.5%,与美国政治经济表现一样,位居世界前列。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是中国人精神疾病发病率的增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与痛风等一样,也是一种富贵病,不过是精神层面的富贵病。

  只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空心病,显示出非常独特的中国特色。

  空心病的背后,是孩子们的失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与目标。只是在优秀学校里与优秀生中,表现出的是空心病,在其他普通学校与人群表现的则是其他状况,比如完全放纵、浑浑噩噩。

  中国文化中的功利性,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教育,因此,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突出的应试现象。在中国大陆,伴随近年选拔性考试的水平化、模式化,应试教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拿多少分,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目的。学习与人的成长过程,简化为一个具体的分数。优秀的孩子在主动追求,不优秀者在被动追求。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目标是那么的清晰,几乎不容思考。

  一旦进入大学,这些具象的目标没有了,一部分孩子突然失去了持续多年追求的那个具象标的,加之过于松散淘汰率很低的中国高校,让外在的基本学习压力消失,孩子们茫然不知所措,人生的困惑接踵而至。习惯了优秀的他们,这时却发现,因为优秀的人聚集,想在学习上胜出,已经没有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成功与优秀不再是简单的分数与学习,因为没有一个社会岗位与职业可以把优秀简单化为一个分数这样具象的目标,是非常复杂的。

  你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怎么可能失速?

  这个复杂的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与路径可循,但是,这些孩子已经习惯于优秀。困惑、怀疑、无力与不甘,纠缠在一起,让他们很容易陷入迷茫,进而失速:其实成功又如何?没有什么意思。这种失速,在某种意义上,实际是一种回避、逃避,只是找到了自己认可的理由而已。

  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是人类千百年来都在进行的,不应该成为心理疾病的必然导火索。空心化,失去了奋斗的激情与动力,还有一层社会原因,就是自私。

  独生子女,遭遇中国式父母产生巨大“化学反应”。孩子比天大,孩子的学习也是第一位的,于是一切围绕孩子,孩子们也习惯了只为自己思考。满脑子是自己的所得、自己的快乐、自己的感受,没有别人,更遑论要不要贡献国家与社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该承担的家国责任,在这一代的很多人的三观里,是没有的。

  一个小我的目标总是容易实现的,因为,即便不能实现,也容易放弃。这也是一种实现,因为这只关乎自己。因此当他们目标无法顺利实现时,很多人不是拼尽力气去搞清楚,去实现,而是轻率地放弃了。他们很少想到自己对于父母、亲朋,对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责任,永远只有一个小我,只有自己。一旦你意识到自己肩负了很多的责任,比如赡养父母的责任,比如对这个社会国家发展需要做出自己贡献的时候,你还会如此轻率放弃吗?显然不会,因为你有太多事情需要做,你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怎么可能失速?

  因此,空心化的根本,是一个责任的问题,是一个三观的问题,是一个塑造健康人的问题。应试教育与独生子女环境的现状,只是造成这种空心化与失速的表面原因之一,但根本,还在于三观,在于我们家长与社会,如何让这些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明白并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从而保持持久的动力,不在困难与困扰面前轻易放弃。

 

文: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来源:中青报·中青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北京大学 2020-05-02 20:02:00
中国青年报 2020-01-14 09:37:00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1-02 0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