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影响学校正常办学的毒瘤!是时候对校闹说不了丨一周教育观察
文 / 陈志文
2019-08-26
坚决避免超越法定责任边界,片面加重学校负担、“花钱买平安”,坚决杜绝“大闹大赔”“小闹小赔”。

  教育部等五部门发文:坚决打击8种校闹行为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依法治理“校闹”,坚决打击这8种“校闹”行为。(1)殴打、故意伤害他人、故意损毁公私财物;(2)侵占、损学校房屋、设施设备;(3)在学校贴报喷字、挂横幅、摆花圈、堵大门等;(4)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停放尸体;(5)非法限制学校教职工、学生人身自由;(6)跟踪、纠缠学校负责人,侮辱、恐吓教职工、学生;(7)携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学校;(8)其他抗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或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人民日报)

  点评:

  教育部、最高法等5部委出台新规,在学校设置障碍、拉挂横幅、燃放鞭炮、播放哀乐、摆放花圈、停放尸体、跟踪纠缠恐吓学校相关人员等,都将得到严惩!很长时间以来,在舆论误导下,相关政策界限不清,学校一时变成了无限责任公司,孩子在学校的任何磕磕碰碰都成了学校与老师的责任,哪怕是自己摔个跟头,也是学校的错。“医闹”之后又出了“校闹”。校闹,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正常办学的一个毒瘤,尤其是校闹对教师与学校造成的寒蝉效应,导致很多学校出台了各种不合理的规定,比如课间10分钟不允许学生跑跳走动,以防出现意外,一些学校则直接把容易造成学生冲撞伤害的体育项目撤销,老师则对管教学生心有余悸,学校教育完全变形走样。部分学校这背后诸多的不合理规定,实际是学校的无奈,也是校闹的恶果。是时候对校闹说不了!文件有句话非常好:坚决避免超越法定责任边界,片面加重学校负担、“花钱买平安”,坚决杜绝“大闹大赔”“小闹小赔”。当然,规定也明确,如果是学校的责任,需要迅速回应处理,这是另外一回事。

  清华2019级研究生大数据出炉!

  开学季,清华园又迎来了一批新朋友。他们为我们的校园注入新鲜血液,共同书写清华园新的篇章。他们是谁,都来自何方?走进清华园的新主人们——「2019级研究生新生」。

来源:清华大学

  点评:

  清华新一届研究生构成很有意思,给清华提供硕士最多的是隔壁北大,以及隔壁的隔壁人民大学,只有一个211学校,对外经贸。博士生最大生源学校不再是北大,而是有历史渊源的北航,华中科大跃居第三,博士生源学校前10里则一个211学校也没有了。

  矣晓沅:新身份再出发

  在清华园里,即便没有见过矣晓沅的人,对这个响亮励志的名字和这个轮椅上的逐梦身影想必也并不陌生。他是自强不息的云南学生,也是拼搏奋进的“特奖”获得者。如今,矣晓沅更愿意用新身份为自己命名:计算机系2019级博士生新生。

  “我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人,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矣晓沅师从孙茂松教授,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参与开发的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已被广泛报道,目前正在升级扩展。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矣晓沅就在做这件事。(清华大学)

  点评:

  身体的障碍绝不是放弃拼搏的理由!这是矣晓沅同学在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时说的一句话,他就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的典范、写照!2012年,11岁起就在轮椅上生活的他,以云南理科第16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他没有因为身体原因缺席所有可能的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体育活动等等,后来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包括清华大学最高奖,是十大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他现在参与到清华计算机系语言处理的研究小组,也就是计算机作诗闻名的那个小组。在他的面前,我们的困难可能都不是困难,任何理由我们都很难启齿!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今年“+物理、化学”考生进高水平大学比例超过53%

  今年上海的高考集中录取工作一如预期的圆满,上海市4万多考生收到了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三年的实践表明,高考综合改革在上海的试点实施是成功的。

  以本市为例,新高考以来的招生计划、考生人数以及考试成绩均保持稳定,对三年本科录取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6个科目的选科人数及20个科目组合的考生群体为高校的专业或专业组招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余地。

  如果以所关注的具有物理选考科目成绩的考生为对象,这一群体被高水平大学(指原“211”“985”高校)录取的占比2017年超过31%,2018年超过34%,2019年超过40%,如果考生同时具有物理和化学的选考科目成绩,则被高水平大学(指原“211”“985”高校)录取的占比2017年超过40%,2018年超过44%,2019年超过53%,优势更为明显。(文汇报)

  点评:

  新高考走班选课,原则上尽量选传统理科,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算计分数最大化,这种做法最蠢,因为新旧高考分数意义完全不同。选传统理科或偏理科,不仅仅是上大学机会更多,更主要是理工科专业尤其工科更好找工作,于国家有利,也于个人有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并解决缺编制、待遇较低等问题

  8月22日,正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在分组审议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建议:“学前教育应该是政府买单,而且赋予最高的优先顺序。最好的办法是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即把义务教育向前延长三年。按照现在义务教育的同等办法,就可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诸多的矛盾,这在理论上、经验上是有依据的。”(每日经济新闻)

  点评:

  中国和西方不同,他们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撑下,一人上班,一人在家相夫教子,因此学前不是义务教育,我们盲目照搬,结果出现了各种严峻的问题,现在政府在积极补课,但显然从制度设计上纳入义务教育是一个有效办法。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旦是义务,就属于强制性的,是否合适?第二,钱从哪里来?未来教育会成为各级政府最大最沉重的财政负担,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