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陈吉胜 徐伟 陈靖: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若水人才”培养“3+1”模式建构与实践
2020-10-19 08:16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作者:
  一、教学改革背景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这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副院长陈吉胜为代表的教学管理与研究团队,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出发,2013年以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为起点,构建了人职匹配就业模型,2017年创新性提出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若水人才”培养“3+1”模式,并进行了本校、市内和国内全面试点、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二、改革理论探索
  2013以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吉胜教授围绕人职匹配理论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2013--2016年,主持开展了重庆市教委立项的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项目编号14SKS53),于2015年、2016年先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发表《人职匹配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模型建构》、《职教论坛》发表《应然与实然: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价值分析》等论文。在此期间,陈吉胜就读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完成博士论文《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在言实出版社出版《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著述。
  在一系列研究中,陈吉胜副院长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出发点,创造性的提出了“3+1”人职匹配就业模型,即人才培养的三个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和一个变量(环境因素),阐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形成了人才培养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在上述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陈吉胜组织了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高等教育改革中心、实训实习中心、水利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的精干教育研究和管理团队,依据研究成果“人职匹配就业模型”所建构的三个指标体系,以“若水”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若水人才”培养“3+1”模式,并与2017年8月,制定了《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若水”人才“3+1”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实施方案》,成功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若水”人才“3+1”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实施方案》制定以后,2017年9月开始陆续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7--2020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3个专业进行改革实践,目前2017级学生已毕业。实践表明,本成果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上有重大突破,对提升育人质量有重大贡献,对全国水利类职业院校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在全国其他高职院校中产生重大影响。从2018年起逐步在本校建筑工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测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推广,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等专业中推广,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等专业中推广。事实表明,本成果可复制可推广。目前,全国推广应用院校27所、专业71个、教师874人、学生21849人。15家合作企业推广应用本成果,培训员工5000多人。
  实践过程中,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个、出版《水利工程监理》《工程测量》等教材27部,建成《水工建筑物》《文明在水之洲》等国家、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建成了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供用电技术等4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2个,参与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践基地1个、示范协同创新中心1个。发表与成果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12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篇,出版《河长制的实践与探索》等著述4部,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2项。论文核心观点被引、被下载各529和30127次。
  五、“3+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通过4年实践检验,成果先后在本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等3个专业试点、建筑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推广,参与教师135名,参与学生5850人。培养毕业生1116人,通过成果实践,学生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两个专业于2018年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2019年获评重庆市骨干专业和国家级骨干专业。推广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9年获批教育部1+X首批试点专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专业》2019年获评国家级骨干专业、2020年获批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供用电技术》2019年获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018年获评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2019年获评重庆市骨干专业。开展试点的专业分别建成了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供用电技术等4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2个,参与2个)。2020年10月,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分别通过了悉尼协议研究院专业认证。2020年5月,“金苹果”公布的全国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排行中,我校水利大类水利工程与管理类专业排名全国第二,其中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全国排名第一,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全国排名第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三。课程建设方面,建成《水工建筑物》《文明在水之洲》等国家、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主编教程27本。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突飞猛进
  实施校内试点和推广以来,本项目共培养出市级教学团队1支,全国水利职教名师2人,全国水利职教新星5人,重庆市骨干教师3人,省部级以上教学获奖30项。特别是2020年,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试点4名专业教师,以“多线导航·五环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教学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得重庆市级一等奖,代表学校参加国赛。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团队成员和改革试点的教师团队,共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著3项。团队成员发表“3+1”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12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完成市级以上水文化育人研究专项课题7项,市级以上“3+1”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教改课题15项。
  (三)学生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校内参与本项目试点和推广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16项,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69项,其他各种省级以上奖项34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决赛上,学院获得4金2银26铜,位居全市高职院校榜首,荣获全市优秀组织单位、职教赛道先进集体。参赛项目“苗妹香香”和“益农行者—巴山老坛”双双晋级全国总决赛。
  在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2017级毕业生中,毕业生具有极强的核心竞争力,就业成效显著。在重庆范围就业的学生815人,占比73%,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学生专升本通过率达37.6%,高于全校毕业生专升本通过率21.8%,就业率达96.4%,就业对口率达到87.7%,高于全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12.5%,毕业生从业与专业相关度91.6%,高于整体平均14.6%,职业证书通过率达82.7%,高于全校毕业生职业证书通过率29.4%,毕业生起薪3950元,高于毕业生平均起薪230元。
  毕业生就业半年后,展现出突出的生涯发展力和企业融入力。通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平均薪酬达到4550元,薪酬提升率达到600元,高于2017级毕业整体平均薪酬,薪酬提升率高出2017级毕业整体平均薪酬提升率5%;职位晋升率达到26.9%,稳岗率达到98.4%,均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3%。
  六、“3+1”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影响
  2017年以来,在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成果得到国家级报刊报道28次,其中在《光明日报》《中国水利报》各报道3次、《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各报道5次,市级报刊《重庆日报》及网络终端报道5次。重庆教育电视台专题播出1项,中国教育在线、新华网、人民网、华龙网等网络媒体累计报道、转载各30余次和128次。学院作为中泰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依托本成果“3+1”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10余项对外合作项目,与泰国黎逸技术学院共建大禹学院。分别与泰国、越南、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近两年有40余名留学生到校入学,为我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作出较大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安徽省教育厅 2020-08-14 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