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子谈专业》
心理测验与高考志愿专业选择
文 / 王同学
2022-07-04
心理测验,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和评估的工具。

  本文作者:王同学,北京大学心理学部硕士在读

  随着各地的高考成绩逐渐公布。各位考生与家长心中的一块“成绩位次”的石头算是落地了;与之对应,另一块“专业选择”的石头却又再次悬起。

  考生不禁好奇“我应该如何去选择大学的专业?”、“这些专业看名字我好像都了解又都不完全了解,这可如何是好?”;

  家长也随之困惑“究竟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才是最好的?”、“如何才能知道我家孩子适合什么专业?”

  以“心理测验”和“高考志愿”为关键词在网上检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内容,如“高考志愿填报心理测试、帮助你选择一个适合你的专业!”。

  这些心理测验种类众多(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收费也各异(从免费到数十上百上千元不等)。那么,究竟心理测验能否有效地帮助高考生填报合适的大学专业志愿呢?

  本文将从心理学专业视角出发,言简意赅地介绍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评价指标,以此赋能考生和家长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心理测验时的选择主动权。

  然后简单介绍与高考志愿选择相关的常见的、正规的、成熟的心理测验;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供各位考生和家长更好地实现高考志愿填报工作!

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及其有效性

  心理测验,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和评估的工具。

  我们可以类比“物理测验”来更好地理解“心理测验”,要想知道一个人有多高,那么“尺子”就是我们测量个体身高的工具,而心理测验,就是测量心理状态时所用的“尺子”。

  与“身高”所不同的是,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个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所以,心理学的任务之一便是研究“如何准确有效地去测量和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这样一个话题。

  目前,按照心理状态的不同属性,一般习惯将心理测验分为“能力测验(测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例如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测量一个人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例如大家刚刚经历的高考)”、“人格测验(测量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需要、品德、情绪、动机、自我、价值等个性心理特征)”几个类型。

  在我们使用心理测验时,“信度”和“效度”是不容忽视的概念。

  信度是指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一个测验的一致性。

  效度是指一套测验能测到其所要测量内容的有效程度,即一个测验的有效性。

  将每一次心理测验比作射击,那么信度越高就意味着不同的射击点之间距离越小,即集中于一小片区域;效度越高就代表着所集中的那一片区域离靶心越近。


可以用射击类比心理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如上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高信度-低效度、低信度-高效度、低信度-低效度、高信度-高效度。显然,我们会期待一个好的测验既要具有高的信度也要具有高的效度。

  在正式开始心理测验前,我们还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测验观念,既要摒弃测验无用论的虚无主义想法,也要警惕测验万能论的陷阱。

  就性格测验来说,尽管一个人的内外向性格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下依旧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例如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做测试和许多朋友一起做测试很有可能就不一样。

  所以说,我们不能将心理测验当作完全100%可信的证据,也不能说它一点用也没有。

  推荐的合适做法是:将心理测验作为自己决策的辅助工具,在明确自己需求后,及时选用合适的心理测验,并理性看待测验报告,将其放回自己最初的测验需求点来综合分析测验结果,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常见心理测试可以帮助选专业吗?

  目前市面上所广泛流传的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心理测验主要以“人格测验”居多,且其中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编制流程。

  一套完整的心理测验编制需要经过“目标分析-题目编制-首轮测试-题目修改-二轮测试-题目修改…”等诸多流程的,且一般会有相应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以此作为心理测验知识产权的证明。

  然而,市面上常见的一些心理测验并没有经过这些流程,因此其测验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较为成熟、应用广泛的人格测验工具,供各位考生和家长参考使用。

  MBTI性格测验

  MBTI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它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世界主要语言,每年的使用者多达200多万,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之内的大型企业。

  MBTI假设人们在感知信息和作出决策的方式上存在差别,即一种天生的倾向,这种人们之间的差异模式可以形成模型以便我们了解他人,这些所形成的模型即我们日常所了解的性格类型。在MBTI中,有“态度倾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行动方式”四类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两个方向。

  态度倾向中的外向和内向(Extraversion &; Introversion)代表了我们注意和能量的指向方向,例如Extraversion型的个体更倾向于情感外露、需要交往、友善健谈等;而Introversion型的个体更倾向于情感内敛、需要独处、冷淡安静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外向性的和内向性的事情,但并非这两种事都做得同样好,也就是说会有更擅长的一种。

  接受信息中的感觉和直觉(Sensing &; iNtuition)代表了我们看待世界和收集信息的方式,例如Sensing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关注特定的部分和细节、喜欢处理实际问题等;而iNtuition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关注整体模式和相互关系、喜欢想象可能性等。同样,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到感觉和直觉,只是二者的权重有所不同。

  处理信息中的思维和情感(Thinking &; Feeling)代表了我们做决定的方式,例如Thinking型的个体更倾向于用脑作决定、按逻辑行事、关注事实和公平等;而Feeling型的个体更倾向于用心做决定、按个人信念行事、关注关系和和谐等。在作决定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到思维和情感,两种过程都是以推理为基础,Thinking型的个体需要Feeling来平衡,反之亦然。

  行动方式中的判断和直觉(Judging &; Perceiving)代表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以及我们如何适应世界,例如Judging型的个体更倾向于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确定的秩序和结构、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分类等;而Perceiving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可变通的生活方式、随遇而安、享有无限探索的自由等。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并借助六边模型来可视化。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中的六边模型

  在六边模型中,六种职业兴趣类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构成了相邻相对或相隔关系,相邻关系的职业兴趣类型间关系最密切,相隔次之,相对最远。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有4大核心假设:

  首先,大部分个体可以归为六大职业兴趣类型中的一种,但也存在多种职业兴趣类型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上的情况。

  其次,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不同类型的人组成不同的环境类型。

  再者,人选择环境,环境也在选择人,人们偏向于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兴趣、能发挥能力、实现价值的环境,同时职业环境也会对个体进行筛选。

  最后,个人行为是由个性和环境特征交互作用形成的结果。

  除此之外,现有的成熟可用人格测验还有很多,例如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大五人格测验(Big Five)、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这些测验都各有侧重,并且在网络上不难找到公开资源,各位可以按需所取、选用。

  使用心理测验的正确姿势

  在了解了基本的心理测验原理和常见的人格测验后,我们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于高考志愿的选择决策中呢?

  我们在进行高考志愿专业选择时,事实上是在做一个投资决策,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就有4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评估专业选择所带来的效用高低?

  有的可能更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有的可能更看重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的可能更看重专业的学术发展…

  所以,这里我们需要先问问清楚自己,我到底最希望从这个未来选择的专业学习中获得什么东西?是高薪资的工作?还是其他什么?

  专业可选集有哪些?

  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专业选择和我们的分数位次直接相关。所以,我们正在进行专业选择前,一定要先明确哪些学校、哪些专业是我们有把握或者有可能去选择的?这一点很关键。这些可选的答案构成了我们的专业可选集。

  考生的个人偏好如何?

  前面两个部分都是和心理测验无关的,但在个人偏好这一点上,心理测验确实可以帮上不小的忙。

  每位考生的个人偏好不尽相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的考生更喜欢钻研学术、有的考生更喜欢社会活动、有的考生更喜欢艺术创作……

  所以,即使是面临相似的专业可选集,依旧会有不同的决策作出。问问自己,我当前最偏好什么东西?

  选用正规成熟的心理测验可以有助于我们考生了解自己的个人偏好情况。

  举例来说,MBTI测验中的核心结论之一是给出个体在做决定时处理信息的思维或情感倾向:倘若考生李华在“处理信息”的这个维度上得分更偏向于思维倾向型(Thinking),那么他大概率会偏好于以“逻辑理性”、“探寻事实”等为核心标签特征的专业,例如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而相反,情感(Feeling)倾向型的考生会更偏好于艺术学、文学、新闻传播等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学习强调情感性的个人感受和创作表达。

  考生的风险厌恶程度如何?

  任何决策都有风险。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专业涌现出来,这让本就对大学专业学习不太了解的考生和家长更加困惑和焦虑。

  此时,选择一个相对熟悉的专业或选择一个相对陌生的专业就构成了一组“低风险vs高风险”的专业抉择项。

  新专业在时代的需要中被设立,可能预示着蓬勃发展,但也蕴涵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问问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如何?

  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考生或许可以从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心理健康等近些年新兴起或备受瞩目的热门专业,去赌一波时代的红利(当然,也可能血本无归);

  而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考生则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专业,例如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

  综上四点,我们在进行高考志愿专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在高考志愿选择时的困惑点。

  因为心理测验更多的是在帮助考生了解“个人偏好”这一层面发挥作用。有些心理测验也可以帮助评估考生的“风险厌恶”程度,其本质也属于“个人偏好”的一类,即“个人偏好”与前文所提到的心理测验的对象——“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所以,心理测验它确实可以帮助考生和家长做一些事情,但也仅仅是一些事情。例如,它就不能帮助我们去了解这个专业的情况,而对专业情况的了解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简介
集智汇聚来自清华、北大、上交、人大、北师大等著名高校的五十余名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推出了这套专业探索文章。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