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子谈专业》
一份由学长学姐整理出的专业推荐清单
文 / 集智社群团队
2022-07-04
简单地讲,为名校生与普通考生推荐专业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汇集了50余名清北、上交、北航、央财、上外等名校学子的微观建议,结合来自高考研究专家的宏观建议编写而成,对各类考生而言都有相当参考价值。

  简单地讲,为名校生与普通考生推荐专业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名校学生选择权更多,试错空间更大,因此原则上除去少数天坑专业外并没什么不建议选择的专业;而在与自身兴趣不矛盾的前提下选择网络上的各类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法学也没什么问题;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经济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对普通考生而言,能值得推荐的专业范围有限,很多热门专业和基础学科在这一层次上性价比较低。值得推荐的专业反而集中在对名校生而言性价比一般的师范、临床、英语,以及电气,土木,核工程等工科专业,甚至生化环材、农学这些劝退专业对以学历提升为目标的群体而言也是具有高性价比的。

给高分考生的推荐专业

  从就业角度看,足以进入名校的高分考生选专业时,尽量做到要么上车热门,要么打好基础。

  热门专业

  在不与自身兴趣矛盾的前提下,选择热门专业自然是最优解。

  热门专业之所以热门,自然是因为其对口行业的火热与给毕业生开出的可观报酬。横向来看,网络上讨论热度最高的计算机、金融、法学、中文、临床这些个专业给头部院校毕业生开出的报酬都不是小数,专业能力过硬的毕业生拿到30万以上的年薪谈不上有多困难。

  金融、法学、中文这些热门专业在就业时会有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且内卷程度较高,因此这几年也出现了不少劝退贴。但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进入头部院校,那么即便两极分化的问题存在,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和计划,进入掌握更多资源的,相对高端的岗位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计算机类专业更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由于各工业门类交叉式发展时总要交叉到CS头上,因此虽然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出众,业界的需求也依然不会明显萎缩。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可贵。而与上述几个两极分化严重的专业不同,计算机类专业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不算明显,技术最好的人可以去华为天才少年,而技术一般但出身优秀的人做一些普通的开发、测试岗位也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既不想在两极分化的专业里内卷,也不喜欢学计算机写代码,那么临床医学专业也是值得考虑的热门专业。医生行业里相比技术和理论,更侧重具体的经验,因此虽然培养周期长,工作辛苦,但有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不用担心自己被公司裁员。

  基础/交叉学科

  若不想选热门专业,也可以打好基础或选择交叉学科。

  数学、物理这两个基础学科的学生拥有最高的自由度,只要基础扎实,基本上可以凭借自身的数理基础随意换专业。与之类似的是电气工程、电子信息这两个以电学为核心的专业,在理工科范围内算是万金油。

  与之类似,文科里的中文,经济这两个专业也算是基础学科,换专业相对容易。但因为文科的知识体系不像理工科那样层级分明,能拿到的优势与数学、物理相比有限。

  此外,像精密仪器、自动化这些本质交叉学科的专业的学生也拥有相当高的自由度。凭借本科阶段打下的基础,硬件、软件、系统都是可选的方向。

  如果报志愿时还没想好要学什么专业,那么这类会给你带来很大自由度的专业是相对值得推荐的。但难学是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需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以成为就业市场热衷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规划专业选择也是一条可行路径。

  金融、法律、新闻等行业都偏好且欢迎有其它专业基础的人进入,如理工科本科+法律硕士/新闻硕士,或理工科硕、博转入金融行业做咨询,法学专业学生辅修金融或管理类学位后进入金融行业做非诉等,都是常见的选择。

  迷信热门不可取

  但不要过于迷信热门,风水轮流转,毕业后冷门专业的出路也不一定差。

  10多年前,高校大家一窝蜂去办物联网专业。但就在2018年,最早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该专业将逐步停招,原因是不好就业,学生转出率高。

  再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高校毕业生对中石油、中石化避之不及,因为当时能源行业大萧条,同时叠加国企发展困难等因素,这些公司连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毕业生纷纷逃离石化行业国企。但大约10年后,伴随着能源行业的再次崛起,中石油、中石化又再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企业,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风水轮流转,以十年、二十年或更长远的目光来看,没有哪种选择会永远正确,也没有什么专业会永远热门。

  曾经不被看好的路径,也有一定概率异军突起,在几年以后成为大热的方向。

  不是真爱就别进天坑

  某些“天坑专业”高端岗位少,转行成本高,若并没有抱着对这专业本身的强烈兴趣,则不推荐高分考生选择。

  生物,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这几个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其他专业相对独立,出路窄转行难,同时我国生化、材料类行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高端岗位稀少。二者结合,使得这几个专业常被211以上的学生称为“四大天坑”。

  机械、土木这两个专业也与之类似,因我国产业结构限制,高端岗位相当少。而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设计缺陷使得转行极为困难,同济土木本科就业时一半人要下工地,就是这种问题的一种极端体现。高分学生在报考这些专业前,需要了解清楚情况。

给普通考生的推荐专业

  对普通考生而言,选择专业的重要性比上文中提到的高分考生高出很多。因为这些人在不同专业间流动的成本极高。

  此外,如果你的分数够不上985、211、双一流院校,那么你可选的学校就没有什么门槛性质的区别,因此不要在乎学校了,专业比学校更重要。更不要在乎所谓一本二本,这是一个误导我们几十年的概念,新高考地区这个概念就彻底废除了。相比于一本二本,选什么专业、在哪个城市读书都会更重要。

  这里提一条原则:不论文理,不选择基础性学科,尽量选择应用学科。

  将这条原则展开来谈,得到给不同类型学生的建议

  技能而非知识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不要选择注重知识的理工科。

  理工科专业基本上分成两类:教知识的和教技能的。前者典型如数学、物理;后者典型如建筑、机械。还有很多专业介于这二者之间,随着院校的层次不同逐渐由教知识向教技能转化,比如说清华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上面向科研,而一般学校的土木专业基本就面向工地了。

  坦白讲,如果高考成绩够不上国内的大多数211院校,并且没有什么严重的偏科问题的话,在理工科专业内学知识是一个完全没必要考虑的路径: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在那里摆着,而如果出现了学不会的问题,也就悔之晚矣。

  这也就直接在选项中排除了数学、物理一类基础学科,以及自动化、仪器、电子信息一类交叉学科或要求交叉的知识体系的专业。

  难学是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如果在高考时没有成功做到排名领先,最好就不要去挑战它们。

  偏科严重的考生则相反

  与上一部分的建议相反,如果是偏科严重的理科生,尤其是偏科物理数学的学生,建议你坚定地选择基础学科。

  现在的高考是考十项全能的,因此各科都好,才能上一个好大学。极端偏科的人总成绩自然不可能好看,也没法去什么好学校,但这和个人的数理能力是两件事情。

  因此偏科的人选基础学科实际上是扬长避短,把那些不擅长的文字工作、死记硬背甩到一边,去学习更单纯的理论知识。如果是数理方面真的有天赋的人,很有可能通过基础学科实现逆袭。

  像是双非物理学专业考研到中科大,然后凭借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申到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等顶级学校的博士这种例子其实也还不少。

  别上部分“热门专业”的当

  这一点需要尤其注意:一定要避开那些表面光鲜但缺乏核心技能的专业,看起来灰头土脸但核心技能扎实的专业在这一分数段经常性价比更高。

  最应该避开的坑是那些名字看似高大上,但核心技能可替代性极高,行业两极分化严重的专业,尤其是金融类、人工智能类、管理类专业。

  这些专业对应的行业中不乏高薪岗位,但一般都集中在头部,并且也不是单纯依靠本专业的技能就可以取得,而是需要大量依托院校平台才能实现的,额外的学习、科研与实践。这些专业的名校学生可能待遇光鲜,一副精英气派,不过这和大部分普通学生都没什么关系。

  与之相反,很多看上去就灰头土脸的专业,可能反而拥有相对高的性价比。比如土木、水利这种面向工地的专业,虽然工作环境确实不怎么样,但只要肯吃苦,就业和薪资就都是有保障的。

  而且下了工地以后还能看到很多985,211甚至同济的毕业生在做和双非毕业生一样的工作,专业的性价比一下子就得到了凸显(笑)。

  实际上,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大部分非名校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去往生产一线都会是大概率的结局。而所有逃离生产一线的道路都高度内卷,不管是考公、考研还是转专业,都会相当困难。拒绝接受这一现实的考生很容易被那些披着光鲜外衣的专业欺骗,最后落得甚至没办法进生产一线当工程师的下场。

  而在接受这一现实之后,对一般学校理工科专业的选择,其实也就变成了面向各行业生产一线所对应的工作环境与薪资、保障水平的比较。

  因此,虽然工作环境差但好找工作、薪资较高的土木、水利等面向工地的专业;虽然工作单位驻地偏远但属于体制内,待遇也尚可的电气工程、核工程等专业,此时反倒会成为性价比较高的选择。而计算机专业常年位居各分数段下最热门的专业,也是因为其“生产一线”环境较好,虽然工作压力大,但也有着与之基本匹配的待遇。

  医学专业值得单独推荐

  如果对工科没有明显的兴趣,而且本身理科思维偏弱,那么选择医学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专业对数理基础理论的要求不高,是一个拼努力的学科。也就是说即使资质一般的学生,只要愿意下功夫,积累足够的经验,在医学专业也能够有不俗的成就。

  展开来讲,选择临床医学的最大的优势有两个。

  第一个是医学专业的下限非常高。

  我国只有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才有资格考取医师资格证行医,这就决定了医生行业的准入门槛较其他行业高很多。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医生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一组供需关系就决定了医生职业的下限是相对高的。

  此外,医生没有明显的中年危机。医学是一个典型的经验学科,这就促使医师越老越吃香。与其它其他专业中普遍存在的的中年危机相比,这一点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与此同时,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不仅稳定而且后劲十足。对于双非的学生而言,考取一个省级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就有不小的机会在地级市的三甲医院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说在不同城市就业可能有差异,但是整体来说相比于同级别学历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绝对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了。

  选择医学的第二个优势在于:医学专业对第一学历要求并不严格,给了很多双非学生逆袭的机会。

  不同于金融、法学等对第一学历要求严格的精英专业,医学行业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并不严苛。医学院因为背靠医院发展,所以医学院的地域性比985/211的招牌在就业的时候更有用。很多优秀的医学院如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并不是985/211高校,但是他们在业内的口碑也非常不错,在就业的时候可能比很多985/211高校更受欢迎。

  所以医学行业整体而言对于出身要求并没有其他专业那么严格,每年都有很多出身二本甚至三本医学院的学生考入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等顶尖医学院。因此医学行业这也给了很多出身并不好的双非学生一个明确的上升通道,这是其他很多专业所无法比拟的。

  就像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你本科出身双非,即使硕博学历再好,就业时进入头部岗位难度也相当大。但是对于一个本科双非的临床医学生而言,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有机会因为你硕士博士的优秀学历进入国内一流的医院。这同样也证实了医学行业的性价比之高。

  天坑专业也可以逆向利用

  如今考研报名人数直逼500万,内卷程度仿佛一次小高考。在这一背景下,以读研究生为目标,不妨考虑“天坑”专业。

  生化环材被大家戏称为“四大天坑”,但实际上,生化,包括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往往是研究生招生大户,而从学习上,对数理要求同样比较低,靠勤奋努力就可以学到不错的水平。更主要的是,这些专业研究生招生量都比较大。因此,如果打算继续多研究生,不妨读生化环材、基础医学以及与生化相关的农学等专业。

  今年研究生招生期间,一个职高学生逆袭读协和医学院的消息曾经刷屏,主人公中职读的就是生化,然后升专科,然后专升本到重庆医科大学,然后再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很多生化、医学为核心的一些职业院校,也经常或出现一个宿舍的人都考研成功的案例。

  农学也一样。比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达457万人,净增长80万,各个专业分数线普遍涨幅10-15分,但唯独农学一分未涨。为什么?

  顾虑就业则首推师范

  无论文理,从就业角度出发,首先可以考虑师范。

  教育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任何一个国家再艰难,也不会在教育上含糊,尤其是中国,甚至是无止境地提高标准与要求。比如现在高中几乎普及了,大学也在快速普及中。因此,即便生源减少,但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大概率不会减少,因为对教育的追求越来越高了。

  而对教师待遇,国家说的很明确:不低于公务员。

  虽然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入中小学,但这种情况仅仅是一些人争抢一些个别的高薪职位,而且还集中在一线城市,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从普通中小学校来说,首选的还是师范院校,因为来自著名大学的同学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职业稳定性差,忠诚度低。

  很多著名大学毕业生是因为没有更好选择,或者对中小学老师这个职业不甚了解才选择成为教师,一旦从事了这个职业就会发现有很多的不如意,于是经常选择放弃。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选择余地也比较大,因此辞职率非常高。从学校角度来说,非常忌讳这一点,因此在实际招聘中,更喜欢直接到师范学校引进一些踏踏实实的对教师职业认同度更高的师范学生。

  文科“基础学科”

  对于文科生,从就业与升学角度出发,可以考虑会计、经济、法律、马列等。

  会计与经济等,主要是会学习较多数学知识,而法律,马列等,会强化我们的基本逻辑训练。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在未来升学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种用人的考试与面试中,奠定重要的基础。

  前面几个专业大家想到了,可能没有想到马列。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对马列与政治思想教育越来越重视,招生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机会都比较多一些,但很多名校的学生可能没有太大兴趣,给了双非一些机会。

  法学相较于其他文科有明确的职业壁垒,制度优势。对于想从事法律职业同学而言,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基本是最为必须的事项。现行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基本上只有法学院出来的学生才能够考试(或者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满三年——但这其实也是一个悖论,在连法学学位都没有的情况下,找法律工作并不容易)。很多法律相关的工作只有拿到这个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之后才能够从事。

  对于双非的同学来说,公检法等体制内岗位同样可以进入,但难度会更高一些(例如,缺乏选调),体制内薪资水平是相对固定的,大家可以参见自己有意向的岗位。

  对于律师而言,如果不是顶级或优质律所,大多数律所都只会提供几千元的薪水,意味着工作前几年将会面临一定的生活压力。而之后薪水的提升也并不完全靠自身努力,更关键在于案源拓展,之后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多少人找你解决法律业务,并付了多少钱。(其实所有律所都差不多,只不过顶级律所将律师拓展案源的时间推迟了几年。)

  最近两年考公文科各专业有专业限制的岗位数。可以看出经济学大类(经济,金融,财政),法学,中文吃香。(上图为第三方数据,仅供参考)

  英语专业

  英语是一个工具性很强的专业,选择这一专业主要是考虑未来升学,无论是考研还是出国,都是一个必考科目,但一般人很难在业余将这个科目学好。

  选择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时,就相当于花费一年8千左右的学费享有国内最专业的英语教育资源,得到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系统训练。此外,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英语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加分项,可以阅读和撰写英语文献,参加英文会议,很多其他专业的硕导博导都喜欢英语专业的跨考生。

  推荐英语专业的另一个理由是,从行业底部竞争的角度看,英语能力有典型的杠杆效应。

  英语是一个万金油专业,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需要对外交流,因而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外贸、媒体、互联网等,从项目经理到个人助理,从销售到HR,从美妆到药品,从航空公司到汽车制造,从服装业到食品,就业面很广。

  试想,如果我们是一个服务员,英文好会是什么结果?上海外滩餐厅的服务员英语口音都很漂亮呢。同样,哪怕我们是一个幼儿园老师,英文好会有什么结果?去国际幼儿园的优势就会很突出。

  而且对英语专业而言,学校环境对于专业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较弱,不同学校的英专生差距较小,能有逆风翻盘的机会,不少出色的双非英专生甚至可以成为年薪20-30万的体制内老师,年入30万的大厂员工,或者在众多的翻译、外语培训、对外汉语等兼职中获得灵活收入。当然,主修英语时,最好辅修一个其他专业。以语言为杠杆,以师范、新闻、法律、传媒、金融、国际关系等行业为支点,成为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放大就业优势。

总结

  每个人都有其适合的专业,反过来讲,每个专业也都有其适合的人。在一个最粗略的分类中,我们可以将所有专业分为注重知识体系的专业和注重核心技能的专业两类。

  注重知识体系的专业出路更广,如果能把它学懂,那么学生会拥有相当宽的选择面,在一定的规划与努力的基础上随意转行。但与之相对的是其相对高的学习难度和沉没成本——如果进入这些专业之后发现难以学会,那么很可能是来不及后悔的。

  因此,我们推荐分数相对较高,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更好的同学,在了解清楚了转行的成本和学习难度的基础之上,报考这类专业。

  而注重核心技能的专业出路更窄,基本上对应着特定的行业甚至岗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转行是困难的。不过技能相比于知识学起来更加轻松,较难出现学不会的情况,至少能在本行里通过技能换得一个立锥之地。

  因此,我们推荐大部分成绩与学习习惯一般的同学报考这一类专业。

  当然,具体的待遇还是要看行业本身的结构与发展趋势。然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四年后哪个行业红火,哪个行业衰落,实在是一件无法预测的事情。我们也只能根据行业现状做出一些简单的推荐。

  当然,在上述两类专业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定位不清,问题严重的专业:典型例子就是某些普通学校为追热点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这些专业既没有什么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谈不上有多少核心技能。虽然可能一时间很热门,但我们还是要提醒一句,千万别上这些“热门专业”的当。

简介
集智汇聚来自清华、北大、上交、人大、北师大等著名高校的五十余名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推出了这套专业探索文章。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