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大学李伯重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启示
2020-10-13 09:19
北京大学
作者:

  10月8日,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先生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经济史视角下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启示。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专场第二讲,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李欣然主持并点评。

李伯重讲座

  讲座伊始,李伯重从当今的“丝绸之路热”为切入点,阐释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由来。他通过梳理不同阶段对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指出,“丝绸之路”的称呼在学术界存在着诸多争议,另有“棉布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和“茶叶之路”等说法。直至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研究规划,这一名称才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李伯重详细描述了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指出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路上交通通道,远比人们印象中要漫长、艰难。他结合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玄奘取经和明代传教士鄂本笃传教等历史故事生动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自然环境的恶劣,丝绸之路可谓是“世界史上最艰难的道路”。

  为何丝绸会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角?李伯重认为,古代时候长途贸易中主要依靠骆驼运送货物,因而价值高、体积小、不易损坏、容易搬运的丝绸成为了不二之选。高成本、高风险而又没有太多商品可以购买。丝绸之路上主要是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李伯重指出,“丝绸之路”是文化、思想与宗教交流之路,它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琵琶、二胡等乐器,马球等娱乐活动,葡萄、石榴、苹果等西域特产,也随之传入中原。

  李伯重也剖析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历史上的各种文明既有和平共处的时期,也有冲突的时期。在丝绸之路上,除了贸易和交流,也上演过冲突和战争。另一方面,流行疾病也可能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播。

  李伯重指出,在今天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时,一定要对历史因素做全盘的考虑,统筹研判在今天的情境下怎样取得有利成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其沿线国家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外界因素,努力与各国形成互惠互利、共赢多赢的关系。

讲座现场

  互动环节,李伯重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希腊文明传播和史学研究的角度等问题。

  人物简介:

  李伯重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文科博士学位得者之一、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等。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李伯重先生先后主持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至18世纪的江南与荷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等课题的研究。代表作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英文)、《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2002年)、《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索》(2002年)、《多视角看历史: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经济》(2003年)、《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2008)、《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2017)、《新史观 新视野 新历史》(2018)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