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高考试题是难了还是简单了?
文 / 陈志文
2019-06-08
考生的成绩越来越高,岂不知害苦了教育。

  从微观看,数学题可能比去年难了一点,但并不影响公平,对所有考生都是一样的。从宏观看,高考命题包括数学在内,恰恰是越来越容易了,这是一个更值得反省的现象。

  今年数学考试一结束,一些舆论就开始批判数学题难了,甚至还有很多自媒体煞有介事地说是南京师大附中葛军校长参与的结果(我和葛军校长确认了是谣言,是不是应该追究这些造谣者的责任?)。

  最搞笑的是,还有媒体报道:数学题太难,把郑州一学生吓晕了。其实是这位考生进考场10分钟就要离场,为防范舞弊,按规定不可以走,于是他就躺在地上了。

  为了渲染高考数学试题难,有一些人也是拼了,不惜造谣。

  高考命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非专业人士绝不应轻易置喙。每年的高考命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都有一个总的难度系数在控制,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但若简单从难易程度来说,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命题,在我看来,不是难了,而是越来越简单了。

  从近十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分数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总体保持相对平稳的前提下,总体分数是在上升,尤其是去年高考,几乎无一例外。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考题越来越容易了。

  在2006年到2015年的9年间,北京考生的平均分,文科涨了100多分,理科上涨70多分。2015年,在考生数再次下降4212人,达到历史最低的同时,65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却再次增加了1732人。

  要上清华北大,已经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不能被扣掉多少分。

  2015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出自人大附中的一个普通班,一方面说明人大附中水平高,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试题在变容易。在这种背景下,数学恰恰是那个越来越容易的,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147分比比皆是,不再是几个人,而是数十人,甚至数百人。

  据媒体披露,2018年,衡水中学高考理科数学满分的就有68人,文科则有88人。现如今的高考中,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考生往往是一批人,不再是个别现象。

  不止是高考,中考也一样。

  2016年,一位海淀区的中学生根据官方公布的成绩,在网上详细分析了当年中考成绩的分布情况。在满分为580分的中考中,在海淀区超过满分(含加分)的为14人,560分(含加分)以上的达到了1481人,而此前几年超过560分的人数分别为23、347、405。如果换算为百分制,均分在98以上的有200人,95以上的有将近3500人,对比14000人的报考人数,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考生达到了95分的水平。

  这几乎是人人一朵大红花了。如果想上海淀最好的中学,每门功课扣分不能超过3分。该学生称,如此完全丧失了“考察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继续学习潜在能力”的初衷,并质问:这难道是你们要的教育公平?

  2018年北京中考,仅人大附中,英语满分的就高达120余人,中考分数的区别度越来越低,逼近极致。当然,并非北京中考是这样,各地中考实际上几乎一模一样。

  选拔性考试越来越水平化、简单化、模式化,而不是难了,恰恰是近年来各类升学考试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伴随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普及化,中高考功能也在不断变化,把过去强化筛选功能,逐渐加入了一定的测评功能。比如高考,在80、90年代,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时代,我们的测试只需要筛选出前5%,最多前8%的人(1998年),但目前高考实际录取比例近一半高达90%、招收近800万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细化这把尺子,把不同的人全部测评出来,送进不同的学校,细分要求更高了。因此,考试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化、水平化是正常的。

  但另外一种推动力量值得反省。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舆论与大众对以高考为代表的升学考试口诛笔伐,上纲上线,动辄指责,“大学教授也不会做XX题”之类的标题比比皆是。考试试题难度被认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负担,试题难度大,学生压力就大。

  在舆论压力下,各种考试开启了新模式,难度不断降低,考试越来越水平化、甚至模式化。为追求平稳,每年考察的知识点与题型大多保持一致,差不多是考试内容“三年早知道”。

  考生的成绩越来越高,岂不知害苦了教育。

  首先,考试简单化、水平化、模式化,大大降低了考试的区分度,破坏了选拔人才的功能,进一步也破坏了公平。因为诚信等各方面原因,我们虽然不断改革,但最后升学考试对于多数人,还是要回到分数这把刚性的尺子上来。

  这时,区分度越来越低的尺子,对于人才选拔的意义就越来越小,甚至起到的是反作用,选拔出的,更多可能是大家说的“一流中的中间人才”,而不是拔尖人才。

  在这种低区分度的测试面前,分数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分分计较,1分、2分有区别吗?当然没有,但是为什么会发生?

  这种人人一朵大红花的选拔性考试,还衍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加剧了所谓的“剧场效应”。试题简单,人人都是高分考生,让更多家长与考生有了“分数面子”,无意间也助推了更多家长的期望:我们家孩子其实很聪明,就是没有好好学,其实和清华北大差距也不大,一不留神没准还能上清华北大。于是让孩子加班加点,想把这一点补上去,客观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区分度降低,难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还可忍受的话,那么考试简单化、水平化、模式化,则直接强化推动了应试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坚决不能接受的。

  这种低难度的考试,最后较量的是熟悉程度,是谨慎不出错,拼的不是能力,而是不丢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训练,连续不断的重复训练,这也就是全国弥漫性的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变成了刷题,因为这种重复训练是有意义和有效的。这可能是一些专家名人在批判考试难时始料未及的。

  同时,区分度降低,前所未有地强化了分数的价值,分分必争成为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推动的只能是应试教育的加剧。这种升学考试,最后褒奖的不全是最优秀的人,多数是最擅长刷题的人。

  因此,从大的角度看,中高考不是难了,而是简单了。而这种简单,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效应,与我们希望的减负和推行素质教育甚至是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违公平。也就是说,好心未必办的是好事。

  在考试和录取还没有办法完全分离,不得不强挂钩的背景下,中高考恰恰是需要逐渐加大考试的难度与区分度的,毕竟这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是需要分出高下的,即选拔性测试的作用,这也是公平的保障。

  要逐渐增加测试的难度,区分度,可能需要破解一些观念上的问题。

  第一就是难度与负担的问题。这些年考试降难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为了降低学生的负担。其实,考试的难度与负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再简单的考试想考第一都是很难的,再难的考试,想考零分都是很容易的,绝对的考试负担是与期望值相关联的,而非试题难度。

  第二,正确领会美国等西方国家水平测试与录取的关系问题。我们这些年的招生考试改革,很明显学习了西方的水平测试+综合评价,但需要注意不能“念歪了经”。美国在升学考试中基本都是水平测试,比如SAT,SSAT等等。但这种水平化考试,是与其录取制度配套的,即,水平考试作为一个基础学术评价,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后招生录取。这些成绩是基础,但不是唯一依据。

  中国则不然。因为诚信等原因,多数人最后不得不回到分数这个唯一的刚性依据上来,这也是新高考最后把后三门水平测试不得不还原为百分制的原因之一。在升学考试中盲目套用美国的水平测试,最后只用了一半,那几乎是一场灾难,分数的竞争变成了零点几分的竞争,会更为惨烈。人家用一个粗框架的水平评价作为评价基础,我们却需要把这个东西作为唯一,怎么能不出问题?

  第三,考试和招生的区别。理论上,考试与招生是两个事情,测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等等,只是提供一个学术评价的基础,并不决定录取。在很难大规模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加大这种细分,为学校的招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判断,也是保公平的一个基础判断。至于录取中如何使用这些分数,分数占多大比例,是全部还是部分,这是另外一个事情了。

  我还是想提醒,在招生与考试难以分开的背景下,缺少区分度的分数,缺少难度的高考,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当然,我也理解一些家长的理由,最后几道题难,降低了一部分人中的区分度。阅卷没有结束,我们怎么知道大家都不会?你不会,并不等于大家都不会做。满分很少才是正常的,一批满分恰恰说明不正常,无非是很多人习惯了都想得满分或者高分。即便最后如很多舆论所说,的确在几道题上难了,但对于全体考生实际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至少是公平的。

  我本不应该轻易置喙高考命题,就如我一开始所说,但面对一些并不完全正确的指责不得不说两句。

  这再次提醒我们,在高厉害关系因素的影响下,高考改革必将是艰难的,也不得不面对各种质疑,甚至被裹挟。

  希望无论是命题的改革变化,还是招生录取的改革变化,如果大方向是正确的,大家需要给与宽容,而不是从自己一方利益出发。也希望改革者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前行!!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