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8省市高考改革方案:为什么由3+3变为3+1+2?
文 / 陈志文
2019-04-25
一调整恰恰是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实事求是的调整,绝不是对学生选择权这一原则的否定

  第三批启动的湖北江苏等8省高考改革方案日前正式发布,8省方案与此前先后启动的6省方案略有不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考试科目由此前的“3+3”改为“3+1+2”。

  为什么要这样调整?是否吻合原来的高考改革制度设计?

  想解释清楚这个变化,需要先介绍一下此次高考改革。本次改革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录取过程,在设计上都特别强调学生的选择权,这也是此次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在考试科目上做了重大调整,考试由高考(3)+高中学业水平测试(3)组成。前面的3门语数外考试仍然保持了原来选拔性考试的定位,但不再分文理。后面3门则变为中学学业水平测试,让学生从史地政物化生6门中自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浙江是7选3,考试成绩作为高校选拔时的两个分数依据之一。

  现今启动的8省高考改革方案与以前相比,多了一个限制选择,即在除语数外的后3门选考科目中,物理与历史2门中必选1门,然后才能在剩下的地理、生物、政治、化学4门中,自由选择2门,共同组成后3门学业水平测试。

  这就是此次方案与以前方案最大的一个变化之一。

  熟悉高考改革的人,自然会联想到此前浙江高考选物理人数下降的问题。2017年是浙江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这一年高考物理选考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5%,位居7门学科的倒数第二位,仅次于信息技术;2018年为28%,选考人数进一步下降。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其他科目无法替代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其实根据2017年在浙江招生的1400所高校提出的选课要求来看,物理应该成为首选:如果选考物理,91%的高校专业就不受限制。但物理却变成了最后选项,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物理选考人数下降,表面有赋分制的设计技术问题,但本质还是功利算计的问题。

  本希望学生选择最喜欢、最擅长的,但学生与家长“算计”的却是如何能拿高分,将分数最大化。物理是所有可选学科里“投入产出比”最低的,不仅难学,也很难拿高分,在赋分制度下,这一“劣势”更为明显。于是很多同学“田忌赛马”,放弃了物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为了录取分数更高,没有坚持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更加重了这一趋势。

  为遏制这一现象,2017年起教育部与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引导更多人选考物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大学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浙江还临时性出台了对物理进行保护的熔断政策,即选考人数低于6.5万人时,将以6.5万为基数进行赋分,以确保选考物理不吃亏,鼓励更多人报考。

  在这一系列措施下,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2019年还在原来的3年政策惯性区间,不在此列),选考物理的人数普遍回升。

  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现象,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现实:给学生选择权无疑是对的,但不加限制的选择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给了学生绝对选择权,选考物理的人数无论是1%还是99%,都是合理的,那是学生的权利。我查阅了美国选考AP物理的人,同样也很少,大多数都在20%左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学习毕竟是苦差事,想轻松一些是多数孩子的本能反应。因此,规避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就在所难免。

  2017年浙江新高考第一年,选考史地政的纯文科学生从前一年的37%下降至17%,下降了20个百分点;选考物化生的纯理科生,从63%降至10%,下降了47个百分点,传统的纯理科生在显著下降。

  近日,美国解聘了3名华裔科学家,理由是拿双份工资,涉嫌偷窃技术给中国。这一举动被多数人解读为美国公开在科技领域下手,遏制中国。

  其实,2017年12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早就强调了所谓中国“偷窃高新技术”的问题,该报告建议“通过限制签证的方式,以防止外国人盗用知识产权,特别是前往美国学习科学、工程、数学和高科技的中国人”。在5G问题上,蓬佩奥更是亲自上阵,遏制中国意图昭然若揭。

  中美角力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说,关键技术买不来,最后还得靠自己去解决“卡脖子”的技术。

  此次8省高考改革方案中,限制物理、历史2选1,在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对物理的保护和引导,其核心原因还是物理在自然学科中的基础作用无可替代。中美竞争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显然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未来世界的较量,必然是技术的较量,而技术背后就是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

  有人反对说,美国的中学生就是绝对自由选择的。的确是,但不要忘记,美国不仅在科学技术上远远领先我们,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第一留学大国,美国利用自身的优势与针对国际留学生的OPT政策(给学习计算机、数学、电器工程等STEAM专业的留学生3年找工作与实习的机会,方便他们留在美国),吸引、筛选了世界上最好的理工科人才建设美国。而中国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我们恰恰应该学习其核心,加强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还有人质疑这种调整是一种改革的倒退,和改革方向不符。其实,在物理与历史里面2选1,只是对选择加以限制和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在这二者之间选择,而且还可以在地理、生物、政治、化学4科中自由选择,总体上还有12种选择方案。

  这一调整恰恰是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实事求是的调整,绝不是对学生选择权这一原则的否定,只是在绝对自由选择与相对选择,在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之间做的平衡与妥协,我们也绝不应该把学生选择权绝对化。

  改革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发展的过程,无论是“3+3”,还是“3+1+2”,都是各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案选择,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倒退与坚持的区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安排。

  事实上,本次高考改革第二批启动的4个省市就与第一批不同,比如山东就已经实施一分一段,选考的考试时间完全与传统高考一致,这些也都被8省市所采用。

  此番启动的8省市,以中西部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同时生源数量总体偏大,这些都导致高考改革的技术方案难度增大,哪怕是某些成功的改革经验也无法直接借鉴,比如上海的经验。

  伴随高考改革的深入,未来高考改革也必然会走向一个指导原则与方向下的差异化探索,这本就是一种实事求是,我们需要鼓励这种差异化探索,而不是用一种模子套所有地区。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