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自主招生门槛提高的背后是公平正义
文 / 陈志文
2019-04-01
有人批评自主招生政策调整是一次倒退,各方都有自己的苦衷,但这次大规模调整,也再次提醒我们,高校招生改革是存在一根红线的,那就是公平正义。

  近期各高校自主招生信息陆续发布,招生收紧的消息终于落地,各高校名额都有显著收缩。同时,招生基本资格要求,或者说门槛要求都有大幅度调整,明显偏紧。这也引来舆论一片热议。

  关于收紧自主招生的政策,其实国家早就有要求了。在春节前,教育部就已陆续发布了包括特殊类型招生在内的2019年招生新政,现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无非是在落实这一系列要求而已。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

  从目前一些著名高校公布的资格要求可以明显看出,自主招生尺子更硬了,比较看重五大学科竞赛等理科成绩;文科的尺子相对比较少,自主招生的范围更窄;近年屡屡被揭露存在舞弊嫌疑的论文与专利等,被彻底清除出自主招生资格范围。

  从数量上看,招生人数有显著削减。从分数优惠上看,多数高校仅照顾20分,不像往年,最高可达60分。

  以清华大学为例,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非常简约:五大学科竞赛一等奖,即高中数学、物理、生物联赛一等奖(省级),化学、信息奥数一等奖(省级),另外就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四等奖。

△清华大学2019自主招生简章内容

  有人说,清华的招生尺子非常硬,没有任何的空子可钻。其实,这也代表了未来一个阶段,非高考分数录取等特殊类招生的方向之一:力保公平正义!

  第一,自主招生标准明确具体,最大程度挤压灰色空间。

  过去高校自主招生中一些相对模糊的标准,容易产生一些灰色地带。而现今,招生采用严苛的尤其是像清华这种简单的尺子,彻底挤掉了任何暗箱操作的可能。虽然一些家长与考生可能会失望,但相信不会质疑公平公正。

  第二,尺子的核心价值是证明考生含金量,但同时它也成为了客观公正的照妖镜。

  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在目前简单的分数录取制度下,埋没一些有专长的考生,尤其是有学科特长或天赋的学生。因此,自主招生在落实过程中,就变成了对部分有学科特长学生变相的降分,或者说是加分,其产生的核心原因,就是目前的考试无法测量或展示出考生极其优秀的一面。正因为此,这种招生资格认定高一点也属正常,即含金量要更高,当然,不足还是少了自由度。

  含金量要高,从另外一个维度看,需要被自主招生认定的竞赛或比赛更客观公正。从这个角度看,清华的这把尺子,颇有点照妖镜的感觉。虽然自主招生考生最终还需要参加一系列笔试面试,五大学科竞赛和两项科技比赛的成绩只是录取资格线,但从比赛成绩要求上,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分别。

  学科竞赛本身就是一个尺子,五大学科竞赛都要求省级一等奖,这已经表明了学科竞赛本身的价值,从我个人角度看,别说省级,全国级一等奖可能就已经不少了。

△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国代表团

  最有意思的是,后面可以进行比较的两个竞赛中,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最低成绩要求仍然是一等奖,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要求则是四等奖即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含金量相形见绌,让这个颇为权威的竞赛显得有些尴尬。与其说这表明了两个比赛的水平高低,不如说表明了哪个比赛更为客观公正,更有衡量度。

  第三,文科怎么办?

  清华此次的自主招生标准里没有一条是文科领域的,这也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止是清华,其他很多著名高校也基本上放弃了文科的尺子,仅有少数高校保留了文科的门槛。

  其实这并不代表高校不重视文科。清华恰恰是近年非常重视文科的学校,甚至在学校倡导的口号中加入了一条:人文清华。两年前,清华也开始强制性要求全校学生必修表达与写作,足见对人文的重视。但遗憾的是,目前自主招生涉及人文的尺子都太软了,难以量化和标准化,也容易带来公正与否的风险。

△人文清华讲坛(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文科很难有客观准确的衡量尺子,这的确是个难题。作文相对还能比较全面反映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国家层面也还是承认几个全国性作文竞赛的,但很遗憾,无论哪个作文竞赛都难以树立绝对的权威。个中原因很复杂,无论是质量把关还是监督评审,过程中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造成其权威性的丧失。

  曾经风光一时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就因为韩寒代写之争,黯然失色。其实关于韩寒是否代写,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事也导致大众对作文竞赛的客观性、公正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恐怕是一个更为敏感的话题。

  第四,公平正义是高校招生的红线

  自主招生此番大调整,背后的动因还是公平公正。其实,自主招生是近年高校在招生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上最有成就,最成功的一个尝试,但屡屡因个别招生舞弊事件,导致这一政策波折不断。

  前些年,因为某大学招办主任的个案,导致华约、北约自主招生联考取消。此次又因发现个别考生存在以涉嫌舞弊的论文专利等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导致自主招生的资格门槛再次收紧,招生数量与照顾幅度大幅收缩。这背后的目的,无疑还是公平正义。

  有人批评自主招生政策调整是一次倒退,各方都有自己的苦衷,但这次大规模调整,也再次提醒我们,高校招生改革是存在一根红线的,那就是公平正义。

△资料图 来源于网络

  高考对于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政策,更是一个民生问题,一个基本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从上到下,国家对高考不公的容忍度是很低的。虽然我们不断批评惟分数评价人不科学,不全面,不合理,它也成为中、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这方面的探索,屡屡遇到诚信与公平的挑战。

  招生不惟分数,一旦加入太多主观评价的尺子,或者软性的尺子,往往容易给一些人可乘之机,比如近年声名狼藉的加分政策。少部分违规者的舞弊行为往往会被放大,更重要的是,社会公众对于哪怕是1%的招生不公现象或者问题,都是无法接受和容忍的,尤其是招生制度上的灰色地带,而板子却必须打在高校与招办身上。

  招办不是监察委,没有权力,也没有绝对的能力与时间一一查证,于是高校只能大幅度提高门槛,主动减少自由裁量权,套用第三方更可靠的尺子,比如五大联赛。这实际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