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高职扩招100万的背后是什么?
文 / 陈志文
2019-03-05
显然,扩招100万,不是从教育角度出发的,更多是从国家的宏观大局出发,从稳定就业角度出发。

  政府工作报告出来了。

  离高考还有100天,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前宣布:高职院校今年扩招100万!这不仅让舆论几乎忽略了关于教育的重要工作部署,也成为报告中最夺人注目的部分。

  原文是这样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段表述并不在传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工作板块,而是在“双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显然,扩招100万,不是从教育角度出发的,更多是从国家的宏观大局出发,从稳定就业角度出发。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了2018年的一些高等教育数字。2018年,大学招生790.99万人,其中本科生422.16万,高职高专368.83万,毛入学率48.1%,这就意味着中国即将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为大众化,超过50%为普及化。1999年大扩招4年后,2003年我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迈过15%的门槛,进入大众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计划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但这一目标提前5年即在2015年就完成了。于是国家修订了这一目标,到2020年达到50%,即普及化。

  但目前看来,这一目标不仅要提前完成了,而且会因此次扩招而大幅度超越。

  这让我想起了1999年那次大扩招。背景何其相似。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亚洲,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在此之前,高等教育界就在讨论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无意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原亚洲银行首席科学家,现国务院参事汤敏等人的建议下,高等教育开启了一轮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1990年,全国招生仅有60.88万人,1998年全国招生108万人。9年时间只增长48万人,但1999年,招生总量增长至160万人,一年增长52万人,这就是大扩招。此后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汤敏曾多次强调,他提议的也只是三年扩招一倍,后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这次扩招也带来了巨大的争议,至今仍然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扩招为中国这20年的快速发展做了人才储备,功不可没。但我们也无需回避,当年汤敏上书大扩招中有一条意见:可以延缓就业压力。

  20年后,中国再次面临严峻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是不能接受中国的快速崛起的,中美贸易战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也告诉我们,中央对此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强调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把年度GDP增长目标仅设定为6%-6.5%,可以说是历史之最。扶持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大篇幅谈到了就业,而这100万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2018年,根据各地考试院公布的信息,全国近一半省市高考实际录取比例已经超过90%。在很多地方,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录取后报到率低于70%的高职院校也比比皆是。在这种背景下,再扩招100万,招生困难必然加剧,人从哪里来?怎么办?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相关部门对此早有认识,其目标显然不是基于现有的生源供给状况,而是着眼于在GDP如果只有6%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问题:再培训,提高技能再上岗。因此,政府工作报告高调强调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报告对于学生来源也有清晰的表述: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与此同时,“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等配套措施也系统地提了出来。

  高职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发展速度模式,需要站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仅仅从教育角度很难完全理解到位。

  高职扩招100万,招生办法肯定会有大动作,这也是此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来的。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实际是高校招生改革中走的最快的,此前就已经有50%不再按传统高考录取方式进行,即所谓“单招”,更强调专业技能与知识,此番高职大扩招后,注册制入学完全可能会成为部分地方的选项之一。

  和很多人对高职质量进一步忧虑不同,我个人更乐观的是高职质量的提高。任何事情都有两方面,在人人都是大学生时,学校地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比如大家现在追求“211”、“985”。当高职真到了注册制时代,反而给了优秀高职院校一次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机会,而不是靠政府部门批准的文凭。

  20年前高校的大扩招,推动力量主要来自教育外部,反对声最大的来自教育内部;20年前不理解的声音更多,20年后赞赏声更多。此番高职大扩招,相信也会有各种不同看法,但对比20年前高校整体的大扩招,可能现在的我们更容易理解,也更为乐观了。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