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送孩子上大学,怎么就不行了?
文 / 陈志文
2016-09-05
大学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不仅仅要做重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更需要做社会化的淬炼:如何独立生活,解决自己吃穿住行,如何在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学...

  大学开学了,于是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父母送孩子上学的新闻,主题几乎都一样:都上大学了,不应该再送,这是过度呵护溺爱孩子。这类新闻从90年代开始,至少持续20多年了。

  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孩子要在这个地方学习生活四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送孩子并顺道看看学校,有什么错吗?不行吗?更何况这是孩子成长中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

  大学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不仅仅要做重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更需要做社会化的淬炼:如何独立生活,解决自己吃穿住行,如何在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人协作,妥协,解决所有面临的复杂问题,甚至“斗争”。因此,美国如此讲究自由的国度,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是要求强制性住校,目的就是强化人的社会化。从现代化教育制度看,大学的学校教育,与以往的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也在于此。

  当然,我非常理解很多媒体与名人对此事关注的背后原因,即在溺爱娇惯中成长的中国孩子,从生活能力到社会化全面退缩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独生子女这种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下,加上对子女与教育的高度重视,伴随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都成为直升机父母,对孩子成绩要求高的同时,在生活照顾上无微不至,倍加呵护,让孩子们基本生活能力退化的同时,骄娇二气旺盛,独,自私自我成为普遍特点,更麻烦的是,一直被父母捧着,学校里也少有惩戒,孩子们越来越娇气,受不得委屈,遇到批评与问题时非常容易发生极端问题,动辄自杀或者杀人事件频频发生。

  日前跟一个大学学生处长聊天,谈到现在大学生头疼的问题,他脱口而出:宿舍矛盾。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全家围着他转,他学习了,家里就关电视,他睡觉了,家里人大气不能出,以免影响他的休息。久而久之,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大家随着他的节奏走,突然变成6个人住一间房,不同生活习惯马上就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因为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失眠、抑郁症已经成为大学新生的第一道关,也往往因为这第一关,是新生退学集中发生的阶段。

  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和送不送没有直接的关系,把这个问题表面化简单化了。难道不送他就会自立,送了他就不能自立?我们的核心是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应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即解决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捧在手心里,到上大学时候再解决,往往已经晚了。奥巴马女儿今年暑假去小店打工,几个白宫保镖附近戒备,引起媒体关注。这无关作秀,而是一个基本理念问题:即便贵为总统,奥巴马不希望因为自己是总统让女儿失去正常孩子拥有的成长机会。第二,学校与父母更应该积极协助引导他们完成这个过程,而不是简单一脚踹进海里,就如一味强调不送是一个道理。

  去年儿子去美国读书,我们去送行,美国学校的做法给我们印象很深。

  在学校,我们看到了很多送行的父母,当然有中国的父母,但更多的还是美国的父母。当时学校周围宾馆爆满,一房难求。学校的入学教育是很严肃认真的,大约是一个礼拜的时间,会系统给你介绍生活学习常识设施,以及学校的基本规范要求,小到学校各种卡的办理开通,大到学习方法,学校还给每一位同学配备了一个高年级学长做一对一辅导。在这个入学辅导课程中,还有配套的父母的内容。除了安排参观讲座外,还会有和孩子一起参加的活动课程,其目的比较清楚,希望父母一起参与到这个适应过程中,一方面让父母放心,对学校有一个好口碑,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父母与学校一起协助让孩子完成这个重要的过渡。为了支持鼓励父母参加,学校还提供给新生父母免费的餐食。

  但是,无论做多少,也只能是协助你过渡,最后还需要你独立面对。我想特别提醒新同学,我们很多人都有着骄娇二气,无论什么原因带给我们的骄娇二气,都是一份负资产。大学,这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给了我们一次修正的机会,把你遇到的每一份不愉快,委屈,都当成锻炼淬炼的机会。毕竟,知识水平再高,如果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些知识与分数都将一文不值。

  18岁,从法律意义上说,是完全独立民事法律责任的开始,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孩子们的人生已经开启,我们家长最需要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放手,过往的直升机只能开到这里了,他们也必须经历一切淬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孩子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你不再只是一个孩子,你需要去面对解决一切你将要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成长过程。

  我也想特别提醒家长,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找你这支拐杖的时候,我们需要鼓励他,协助他,但绝不能再替他“包打天下”,因为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成长,所有的波折委屈都会成为孩子的财富,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这恰恰是他们这代人最欠缺的,我们必须放手!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