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2019-11-12 14:18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摘要: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提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教育扶贫;教育脱贫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要把教育扶贫作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撬板,建立教育扶贫脱贫的长效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保障。

一、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聚焦薄弱环节,重视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

  1.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当前,贫困地区减贫脱贫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地区教育文化状况明显改善。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16岁以上家庭成员均未完成初中教育的农户比重为15.2%,比2012年下降3.0个百分点;84.7%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88.0%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分别比2013年提高17.1和10.0个百分点。但是,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1660万人左右,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2.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

  教育扶贫是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撬板,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知识和技能,增加个人收入,能够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只有使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才能整体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进而带动该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集中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之上。为此,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贫困地区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1.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学前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价值,能够给予所有儿童走向未来的良好发展起点,有助于帮助儿童脱离贫困及功能失调的家庭,打破不利处境的代际循环。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了81.7%。但是,目前很多贫困边远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贫困边远地区幼儿园数量少,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幼儿园师资薄弱,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为此,必须继续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方面,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扩大公办园办学规模,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体系,提高贫困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园率。要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提升岗位胜任力,逐渐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近年来,各地聚焦贫困地区,积极主动作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取得了巨大成就。《2017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贫困县基本完成全面改薄任务,义务教育学校“底线要求”基本达标,教育信息化步伐加速推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综合满意度较高。全国832个贫困县有10.3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占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4.7%。目前,许多贫困县乡村学校建得“小而美”“小而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够接受有质量、更公平的教育。

  为根本消弭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需要继续加大财政经费的倾斜力度,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差距,以学校硬件条件改善和软实力提升为抓手,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抓住信息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点,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够适应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传承的需要,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之一,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获得生产能力,促进就业创业。

  职业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对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家长和孩子对职业教育缺少信心,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学困生”的无奈之选;二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优秀师资严重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这些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扶贫成效。为破除职业教育扶贫困境,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扶贫信息化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

  4.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各类教育扶贫资源均衡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供给方式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只有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才能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变为2011年的13∶1,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逐步改善。在义务教育领域,国家建设视频教育资源库,向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免费提供,覆盖广大农村学生。在职业教育领域,开通信息资源网,促进资源汇聚与共享。在高等教育领域,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高校图书馆共享服务,建成数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必须继续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贫困偏远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教育扶贫资源与服务传递过程的根本性变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规模,增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三、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还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制度,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优化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招生专项计划,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1.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制度

  建档立卡制度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能够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是不同的。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建档立卡制度有利于明确脱贫攻坚工作对象,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实现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准度。

  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制度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是学生资助工作中“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的前提和保证,能够让教育脱贫攻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是农村经济困难学生享受高考招生倾斜政策的依据。为此,一要精准定位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定时定期比对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为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投放教育扶贫资金提供依据。二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各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获得全程全部资助,使更多贫困学生接受更好更高层次教育,发挥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作用。

  2.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入学或难以完成学业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不受影响,必须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设计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建成并逐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机制,全面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解决数以千万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3.优化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招生专项计划

  由于我国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省高考录取率存在一些差异。为了缩小省际录取率差距、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招生倾斜政策,例如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2018年,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38万人。

  为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需要做好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系统设计,优化三大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农村贫困学生创造更多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人口能够依靠自身能力来实现脱贫。

  [本文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檀慧玲 黄洁琼 万兴睿 王 玥】【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原载2019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