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尤政:建设世界一流工科 引领工程教育发展
2019-08-20 14:02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摘要: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确定了“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建设体系,分类分层次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开展建设工作。本文以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划为例,阐述清华大学学科分类规划的思路,并结合“双一流”建设,分析工科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学科分类规划;工程教育

  2015年,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拉开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序幕。在第一轮建设周期中,国家遴选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清华大学在“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长期支持下,学校整体实力和学科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并逐步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具备了一定的全球影响力。在“双一流”建设中,清华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有3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根据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总体目标,清华大学确定了“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建设体系,分类分层次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开展建设工作。学科和学科群主要是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学科名单为基础进行的优化和整合,落脚点是学科建设;学科领域主要是基于不同门类学科的传统、发展模式和未来需求形成的分类,分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以及生命科学与医学四个领域,学校针对每个学科领域制定中长期规划,集中解决该领域学科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对学科建设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2017年7月,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进文科建设“双高”计划的实施意见》,正式推出针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学科领域的建设规划;2019年1月,《关于持续深化改革,提升工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发布,成为第二份学科领域的规划。2019年还将陆续完成针对自然科学以及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规划,构成完整的四份分领域学科规划。

  本文以清华大学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工科规划)为例,阐述学科建设分类规划的思路,并结合“双一流”建设,分析工科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一、分类分层的学科建设

  《总体方案》是一个整体性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战略部署,是对未来3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长期规划。方案所确立的在不同时间段达到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和水平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定是一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与此前我国长期实行的重点建设项目相比,“双一流”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分层分类建设的理念。“211工程”“985工程”更多是选优扶持,并且局限于少数经过遴选的学校和学科;“双一流”虽然也有建设名单,但通过“总体规划,分级支持”的形式,将更多的高校和学科纳入建设范围,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异化发展,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建设的梯队。其中,有若干学校和学科率先突破,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和学科逐步提升。同时,也优化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分类建设,发挥各学校和学科的优势,形成一个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高等教育体系,避免学校和学科的同质化竞争。

  从大学内部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均衡发展所有学科,应该突出特色、突出优势。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律不尽相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差异,不宜用一种模式进行建设,也不能用一把尺子进行衡量与评价。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对每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各领域在学校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特点,基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现状,学校分别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不同的建设重点,实行个性化的举措和评价。理科是偏重基础的学科领域,清华大学的理科领域正在逐步跻身国内高校前列,下一阶段的发展关键是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营造有利于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的氛围,并且通过高水平人才的汇集和广泛的国际交流,成为开展国际学术前沿研究为中心;文科领域各学科在清华大学复建的时间相对较短,一直保持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对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和通识教育的开展必不可少,若干学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形成了国际影响力,未来的发展仍然坚持高水平、有特色、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的原则,更加注重其对社会价值文化塑造和服务国家改革发展中的影响和能力;生命医学处于重大战略布局阶段,既有进入国际前沿的若干研究方向,也有完善学科体系、理顺治理结构的迫切需求,同时生命医学还是全校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引擎,通过学科交叉,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工科是清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对学校乃至全国的“双一流”建设又有特殊的意义。

  虽然不同学科领域建设的侧重点不同,但共同的特点都是关注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对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而言,意味着从量的扩大到质的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形成了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可以说,清华大学的学科布局基本完成,学校的学科总数不会有大幅增长,各学科的规模在主校区内也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学科水平的提升将更多依靠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学科自身实力的增强,包括学科方向的调整和布局、教学科研环境的优化、教师水平的提升、科研项目质量的提升、高水平论文数量的增加、学术评价标准的改变、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等等。下文将重点分析清华大学在工科规划中如何突出内涵式高水平发展。

  二、工科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特殊性

  1.工科是我国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前列学科的领头羊

  《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从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科实力看,有潜力冲击世界一流前列的学科,工学门类的最多。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工学门类学科共150个入选,占全部465个学科的三分之一,是入选学科数最多的门类。根据2019年QS学科排名结果,中国大陆高校共有2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20名,其中10个学科对应我国学科目录的工学门类,占比45%。2019年3月ESI前千分之一的学科,内地高校共有109个,其中48%的学科对应工学门类(表1)。

  对清华大学而言,工科也是优势最突出的学科领域。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创办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新技术专业,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高质量工程科技人才,学校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并形成了“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育人理念,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奠定了工科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陆续兴建一批高新技术专业和新兴学科,对工科院系的建制和学科结构进行了调整,逐渐成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但工科仍然是学校规模最大的学科领域,并且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持续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与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2016年国内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共有24个工学门类的学科参评,20个获评A类,占总学科数的83%,整体水平国内领先;2015年起《美国新闻周刊》连续四年将清华的工程学科评为全球第一,2017年计算机学科也跻身第一;2018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全球工程教育现状研究报告》,将清华大学列为新兴的工程教育领袖学校和全球工程研究的中心之一。

  在这样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对工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2对比了国家《总体方案》、清华《“双一流”建设方案》以及清华工科规划所提出的关于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对工科设定了最高目标,2020年第一轮建设周期结束时,就要在整体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可以说,工科不仅是清华大学实现2020年“双一流”建设目标的主力军,也是代表国家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先锋队。

  2.工科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不仅是外在上获得更高的名次、得到国际的认可,根本上是为了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产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满足国家战略发展以及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工科在这方面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工程技术及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当前正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产业变革和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加速推进制造业转型,能源新技术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海洋技术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疆域,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党和国家作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工科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对工科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工科转变发展模式、在若干重要研究领域实现突破提供了可能性。

  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是工业制造第一大国,却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薄弱。大学——特别是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程学科——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一是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断向制造业注入人才活力。

  清华大学工科发展始终与国家共命运,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从“两弹一星”到密云水库设计,以及屏蔽试验原子反应堆、程序控制机床的研制,大批清华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力拼搏。新世纪以来,还来取得了以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辐射成像检测技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丰硕成果,为国家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双一流”建设中,工科的发展将更加强调服务国家的能力,这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最鲜明的特色。清华工科将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世界前沿科技创新、培育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为核心使命,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3.工程教育改革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趋势

  面对第四轮科技革命,世界各国和一流大学纷纷做出回应,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工科发展模式。

  不同于前三轮科技革命以单一技术为主(分别是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发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第四轮科技革命是群体技术创新的产物,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等把众多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背景下,工程教育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通过推陈出新的教育专业,快速响应技术和社会的变革。英美大学的学科分类比较宏观,工学院大多按照(Civil Engineering)、电子电气(Electronic Engineering)、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生物工程(Biological Engineering)设置学系,院系结构长期保持稳定,但其所开设的专业却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随时进行灵活的调整。近年来随着上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学院也开设了各层次的专业应对技术的变革。斯坦福大学2018年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证书项目,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每学期两门的专业课程以及一个独立的设计项目。以文理和医学见长的哈佛大学近年来也大力发展工程学科。2007年哈佛成立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这是哈佛应对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技术对社会深刻的影响力而进行的学科布局。哈佛的工科发展秉承了学校自由探索的理念和通识教育的传统,不设系、不建学科,保持了小而精的模式,重点是开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等教学专业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二是制定灵活的政策,广泛开展学科交叉。发展交叉学科是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共识,不同学科之间高效、广泛的合作,其根本在于体制机制的设计,特别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从教师的聘用和评价到空间的分配和利用,从学术方向的布局到外部资源的获取,从各个方面创造有利于学科交叉的氛围。斯坦福大学从2014年开始实施“CS+X”计划,联合工学院的计算机学科与文理学院的人文学科开设特殊专业,使人文科学中的审美、认知、伦理和交际能力培养纳入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中,培养“新型的人文主义者和新型工程师”,同时也用计算方法推动人文科学研究的变革。联合专业的毕业生完成学业后获得跨学科的学士学位——文理学士(Bachelor of arts and sciences),首批试点的有计算机科学与英语或音乐联合专业。帝国理工学院构建了学系-研究中心-研究院三级结构,推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系定位于核心学科,为学科交叉提供支持,研究中心专注多学科交叉研究,研究院则更关注宏观的健康、能源、环境、安全等全球性、前沿性挑战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牵引核心学科的交叉。

  三是扩展教育内容,工程教育的内容在技术教育基础上,越来越增加通识教育,领导和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人文素养、全球意识等等方面都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的目标从培养工程师、技术人员越来越转向培养通用型人才,同时更加强调“回归工程”,加强工程实践在教育经历中的分量。2016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启动“新工程教育改革”(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NEET ),采取新的本科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质是培养更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工科毕业生。首先是教育过程的综合性,从过去按照机械、电子、化学等传统学科划分专业,变成以综合的、复杂的、信息化的新型“机器”和系统为背景设计课程;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创造性地设计和实现新的系统和产品,还是开展基础研究,探索自然规律;最后是教育方法的丰富,包括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数字化学习、自主学习、职业体验等形式。

  四是强调多样性,除了满足高等教育公平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工科专业。国外高校目前普遍面临工科吸引力下降的困境,选择工科专业的学生减少,能够正常完成专业学习、获得学位的学生数量减少,在女性、少数族裔学生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各高校或专业学会设立了特殊的奖学金、奖项,让更多各种背景的人进入并顺利完成工程教育的学业,并在全球范围增加工程师群体的多样性。

  三、清华大学工科规划的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以使命驱动改革,以创新应对挑战,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总结和思考,制定了工科规划。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工科建设领导小组,对工科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同时组建了院士牵头的工作小组,对工科院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规划制定的过程,既是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形成措施的过程,也是广泛参与、反复迭代、形成共识的过程。工科规划设计了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促进多层次学科交叉、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学术文化建设和提升工科国际影响力六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1.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前,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清华大学逐渐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工程师”不再是唯一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范围涉及到了各行各业。近年来,学校将总的人才培养理念总结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世界一流的工科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工科规划制定中讨论的焦点。规划提出,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顶尖工程科技人才。这是对“红色工程师”培养理念的延伸,对毕业生的要求从“红”与“专”提升为价值观念、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同时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范围从“工程师”扩展到更广泛的工程科技人才。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划提出将创新学术思想和引领技术发展(Creative Thoughts and Leading Technology)作为工程教育的核心。创新和引领回应工科发展的整体目标,一流意味着引领,在国内学术界、行业的影响力保持持续增长,国际化水平、国际影响力持续增长;创新是实现引领的途径和动力,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学术思想和工程技术,学科水平才能持续提升。创新的学术思想和引领的核心技术发展是工科发展的两大支柱,学术思想是实现技术引领的保障,一流大学都是产生重要学术思想的源头;促进技术发展是工科存在的基础,是工科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特殊使命。

  2.“工科+”的发展思路

  清华大学提出“工科+”的发展思路,主要是以工程基础研究、多学科交叉和工程教育为着眼点,以创新融合的手段努力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重大技术突破,强化工科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

  一是工科+基础,强化工程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原创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清华大学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对工科发展乃至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将集中支持关系全局发展的工程基础研究和前瞻性颠覆性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工程基础研究,承担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交叉前沿技术等国家重大、重点任务。清华大学在2018年成立了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瞄准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聚焦基础理论和前沿探索,为解决我国未来航空发动机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贡献力量。

  二是工科+交叉,促进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研究跨越学科边界的复杂问题的迫切需要,是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我国高校科研机制改革的难题。由于我国学科分类的精细化,人为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边界,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诸多障碍,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发展工科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推进工科不同学科、工科与其他学科、工科与产业界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促进学科发展的合力。学校将着力从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平台建设、文化氛围等方面破除学科交叉的障碍,创新学科交叉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2017年清华大学建立了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等校级交叉机构,强化信息、机械等学科的优势,力争在类脑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出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成果。此外,清华大学还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例如设立直博生兼修硕士学位项目、研究生专项能力提升项目等多层次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成立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创新交叉学位审议机制;针对跨学科交叉实验室、交叉研究中心探索解决阻碍交叉研究和学科交叉的资源配置、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约束。

  三是工科+教育,提升工程教育。清华大学有着优秀的工程教育传统,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要不断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层面,实施大类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全校工科专业已整合为8个大类,并逐步实现全过程的大类培养;在硕士层面强调专业训练,清华大学逐步将工科硕士培养转向“项目制”,以国家重点工程领域、产业和区域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设立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项目;在博士层面,新开设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工程教育中,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清华大学已经开始在部分工科院系进行试点,延长学生暑期实践的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参与动手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计划在今年覆盖到全校所有工科院系的本科生。结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加强工程教育中的价值塑造,突出工程伦理教育,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工科的队伍建设

  制定分类学科规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同一个学科领域里各学科的共性问题。在工科规划制定中,暴露出来工科发展的最大的难题是工科队伍建设,包括工科团队和工科人才的学术评价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的关系的问题。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国外大学的办学指标往往很容易成为学校和学科建设的标杆,其学科建设和发展模式也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是在学习借鉴中,需要根据我们自身国情在建设模式和特色进行优化和调整。

  清华大学从2014年启动综合改革,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队伍的分系列改革。改革后,教师分为教研系列、研究系列和教学系列。改革的初衷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准聘长聘制度。总的来说,工科院系的教师队伍建设受益于改革。每个院系制定了独立的改革方案,将学科发展的目标及重点发展方向与教师队伍改革紧密结合,新引进或重组的研究团队无疑能够更好地支撑学科的发展;教研系列的设计确保了教师更多地投入教书育人工作;教研系列可以自主从事创新的学术研究。这些举措对提升工科的基础研究是非常有益的,但会对工科承担重大工程项目的团队建设产生了影响。美国一流大学的工科院系,虽然也有类似研究系列的设置,但数量较少,且多为项目聘用制,学校一般不负担薪酬,需要靠研究项目的经费支撑。只有极个别资深或首席研究员能够成为学校正式聘用的教师。这与美国大学的工科以前沿、基础研究为主的特点密不可分,在大学以外,有庞大的国家实验室体系,重大的应用研究、工程项目主要由国家实验室承担。而国内高校的工科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清华大学工科的很多重大成就都是由工科团队做出的。改革后团队规模变小,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受到影响。

  与团队建设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工科教师乃至整个学科的学术评价问题。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西方不同的学科定位,美国大学由于强调基础研究,因而以研究论文为核心的若干指标,成为评价教师、学科的重点。目前对国内影响较大的ESI、QS等排名体系,论文指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受到这些影响,中国的高校也出现了“唯论文”的趋势,工科也同样如此。但工科所承担的很多工程技术项目成果不一定都能以发表论文的方式来体现,其对技术创新、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无法在“唯论文”的评价体系中体现。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克服唯论文”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我们要加强工科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突出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对工科人才的评价也需要有相应的体现。

  如何在争取世界一流和保持中国工科传统模式和特色之间保持平衡,也是我们在工科规划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应该实现大多数学科能够引领国内发展;在国内学术界、行业的影响力保持持续增长;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重大贡献。而要实现“世界一流”,则需要有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前列,与公认的一流大学在主要质量指标上基本相当,国际化水平、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加,为全球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在团队建设方面,工科发展仍然要加强团队的建设。为了兼顾一流和特色,一方面要创新团队组织形式,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重大问题和重大工程的需要组建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核研院是清华大学工科发展的重要模式,在人才培养、前沿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核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清华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新成立的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也是仿照这一模式;另一方面,是提升清华大学的管理服务水平,推进重大项目的组织、成果转化服务等管理模式创新。例如,清华大学建立了包括科研院、技术转移研究院、地方院和派出院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队伍,为教师提供校企合作对接、知识产权评估等服务,为重大项目发展提供支撑平台,从而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走向引用。

  在学术评价方面,工科规划强调工科学术文化的建设,把完善学术机制作为学术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学校坚持讲师德学风、重真才实学、比重质量贡献评价工科学术人才,建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分类评价,科学设置评价标准,激发研究团队和个人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四、结语

  清华大学的工科规划是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清华对自身工科发展的分析和思考,瞄准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强化学科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做出大学的担当;主动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科技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各项举措正在稳步、有序地推进过程中,具体地成效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的工科发展还面临很多方面困难,例如工程教育弱化、工程创新人才匮乏、工程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等等,这需要所有大学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对工程教育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03期

  作者简介:尤政,江苏扬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精密仪器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精密仪器、微电机系统的技术和应用、高等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9-12-23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