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李小年:新时代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实现路径
2019-08-08 08:49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摘要:确立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自觉追求卓越、勇于改革和探索的发展思路。本文在对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需求分析和内涵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必须要主动适应环境与形势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频同步,同向而行。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分层发展与分类管理的要求,积极审视办学环境,主动把握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努力创新发展路径,引领学校乃至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新时代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逐渐聚焦于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核心是立足区域,建设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体来看,可以从国家、区域和高校三个层面进行审视。

  从国家层面来看,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开启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处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转型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变化的形势和更加竞争激烈的环境,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审视办学使命,找准发展方位,选取有效的发展路径,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之道。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来看,“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从过去“世界较高水平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到“世界一流学科”,反映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升级、范围扩大、标杆提升,这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双一流”建设“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原则来看,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地方高水平大学进一步精准把握自身发展定位。

  从区域层面来看,转型升级成为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整个经济结构调整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也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当前,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逐渐成为不同区域展示改革发展新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的一个新地标。我国一些省(市、自治区)把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市、自治区)、着力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作为党和政府改革施政的重要内容,一些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

  从学校层面来看,我国许多地方高水平大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对所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审视和理性分析,调整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在党代会报告或“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确立了类似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地方高水平大学向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是群体的一种集体自觉的使命驱动,反映了群体共同的发展诉求;众多有实力、有想法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根据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情况,提出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案。在办学定位的发展脉络上,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基本遵循了立足区域,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

  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内涵及特征

  从概念来看,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确立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其核心内涵包括三个关键词: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

  一是特色鲜明。特色鲜明的核心是注重“三个强化”、打造“三个特色”:即强化学校整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融合,强化优势特色学科与重点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强化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在重大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应用特色三大特色品牌。具体体现在:在地理区位上,体现区域先进文化与地域特征,担当区域高校发展的“排头兵”,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学科体系上,注重发挥学科整体优势,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研究方向紧密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和支柱产业,强化学科应用导向。在社会服务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宗旨,注重提升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作出卓越的贡献。

  二是国内一流。国内一流的核心是通过“以点带面”、推进“整体一流”:牢固树立一流的发展理念,构建一流的治理体系,着力培养一流人才、汇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推动优势特色学科走向国内前列、国际前沿,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体向国内一流高校迈进。具体体现在: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量化排序上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显著的显示度,对地方高校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基本策略是“选择性卓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具有“标志性”的办学指标,即对其他高校具有引领和启发意义的核心办学指标。当务之急,打造尖峰学科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

  三是研究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注重“研究型共性”、兼具“应用型特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就是要在主要评价指标上达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同时又彰显鲜明的应用型特质。具体体现在: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体,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方向上,注重发挥学科整体优势,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学科应用导向,凝练重点方向,有力支撑重大行业、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研究重点上,强调“高水平的科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特色,并且科学研究及产出主要为该区域发展服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该区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

  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在新的发展时期,浙江工业大学将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注重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强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有效路径。

  1.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着力打造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浙江工业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着力强化一流高峰学科建设和优化学科生态体系。一方面,牢固树立“学科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的理念,重点打造一流高峰学科。为有效对接“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出台《“一流学科高峰建设计划”建设方案》,按照“分层分类建设,实现重点突破”的原则,分两个层次建设一流高峰学科。另一方面,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学校确立“做强工科、做精理科和做优人文社科”的学科发展思路,通过“强工、精理、优文”,促进工科、理科、人文社科之间互为欣赏、互为支撑、共同繁荣。“强工”就是把学校现有工科比较优势尽快向全国层面上具有核心竞争优势转变,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招”。“精理”就是高度重视理科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夯实理科在学校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优文”就是做优人文社科,通过实施高水平通识教育,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打下基础。

  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打造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培养基地

  在新时代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作为地方高校的第一方阵,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强大基石,要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依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建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打造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关键举措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一流本科教育是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根基。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一流本科教育,核心要素是“四讲”:即讲抱负、讲标准、讲品质、讲保障。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是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学校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着力打造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把研究生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宝贵的科研资源,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提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培养过程上,从研究生的“两个口”(即严把研究生的入口、出口两道关口)和培养上下功夫,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提升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评价机制上,按照专业型、学术型的分类和硕士、博士分层标准,强化研究生的产出导向评价机制;同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机制。

  3.以提升解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导向,着力打造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

  当前,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核心“能力”突出表现为解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提高格局和站位,把眼光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唯有如此,才能具备“全球眼光”,才能找准“全国坐标”,才能在更大的格局中探寻自身发展的路径。

  “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既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要求。学校坚持“立地顶天”的科研理念,以服务创新发展为己任,鼓励教师从生产问题(现实需求)中去提炼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从技术问题背后凝练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并与企业联合攻关,协同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打造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与显示度。

  4.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着力打造科研成果和思想智慧转化阵地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坚持做“接地气”的科研,积极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一体化纵向创新链,积极构建以三级协同创新中心、地方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龙头标杆企业等为主要依托的“政产学研”多维融合、立体交叉的发展模式与合作体系,已经搭建成功多种类型的社会服务载体,着力打造科研成果和思想智慧转化阵地。一是建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以重大任务为牵引,聚焦浙江重点产业重大需求,通过校地、校企、校所以及与国际力量的深度协同,着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有力助推浙江省制药、先进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建实一批技术转化载体。三是建好一批高端新型智库。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智力优势,以多出“好点子”,出好“金点子”为己任,着力建设一批高端新型智库。

  5.以全员自觉追求卓越为动力,着力打造与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治理体系

  卓越是高水平大学的特质,其核心内涵主要有:一是卓越的核心是品质。高水平大学的“卓越”主要体现在水平和品质上,即品质教学、品质管理、品质保障等。二是卓越是一种价值理念。卓越是一种追求,在于将自身个人发展与组织愿景、崇高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状态。三是卓越是分层次的。对不同岗位老师,尽管精神层面卓越相同,但是工作层面卓越有别,即要求全校师生在各自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更加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以实现有效治理,保障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积极主动、平等互动的关系,使高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发展、和谐共处。通常,治理体系的完善要让核心利益相关者更加具有积极性,要让管理重心越来越低,越来越还权于基层,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有参与权、表达权。具体而言,一是要积极推进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优化,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作者李小年:浙江工业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2-04 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