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解读长江师范学院“乡村振兴”新范本
2019-05-22 17:05: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从2017年开始,长江师范学院“乡村振兴百村行·百名博士下基层”系列主题教育实践研究活动成为了全校、全市、乃至全国热议的焦点。
  究竟是怎样一个活动,能引起如此轰动?据了解,“乡村振兴百村行”活动是长江师范学院利用寒假时间,整合校内教学、科研、党建资源,组织100名博士带领100名大学生,深入100个典型乡村开展系列调研、宣讲、技术服务的活动。
  这是长江师范学院立足区域、扎根乡村办学的生动实践,是对启动建设“新师范”、奋进新时代的有力回应。
  百名博士带队“出征” 
  去年2月2日至8日,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博士教授调研团一行10人,冒着零下酷寒,沿乌江而上,聚焦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开发,探访渝黔两地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村寨,感受乡梓情怀,调研乡村振兴实践。
  渝东南和黔东北是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本次调研博士们主要探访了彭水、沿河、务川和道真等少数民族自治县,深入郁山古镇、鞍子苗寨、罗家坨苗寨、阿篷江土司遗址“草圭堂”、龙潭古村(仡佬之源景区)、道真傩文化博物馆、中国傩城和洛龙大塘仡佬民族文化村。
  博士们带着疑问深入乡村,7天时间里,行程700多公里。探访民族村寨9个,走访县乡政府3处,对接企业2家,回收调查问卷200余份,为学科研究收集了可贵的样本数据。
  随着一串串沾满泥土的脚印不断向前延伸,一条条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也逐渐明晰,而“筑路者”们也满载收获返回校园。
  青年学生们沿着这条路,边学习边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实践,既在与博士的互动中收获了新知,又在与农民的互动中增强了担当意识,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变成立志报国的开拓者。
  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沿着这条路,观察乡村、研究乡村、服务乡村,在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培训、基层治理知识普及的同时,不断凝练乡村的中国经验和解决乡村中的中国问题,获得学术题材,提升学术能力。
  而长江师范学院,则沿着这条路实践“360度”全方位育人和“治学促乡”办学理念,践行“守望乡村,振导乡邦”的使命,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发展双双获得提升。2018全国农作物安全生产青年学术论坛2018全国农作物安全生产青年学术论坛2018全国农作物安全生产青年学术论坛
  “乡村振兴”不“空谈” 
  党的十九大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师范学院立即响应,并高起点推出了“乡村振兴百村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作为服务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地方高校,长江师范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治学促乡”理念,自觉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科学研究的兴奋点、社会服务的聚焦点融于“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全力培养有责任担当、有乡土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彭寿清教授任组长,宣传、学工、团委、院系、科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了业务专家组和执行指导组,既有效增强了组织合力和协作力,又切实提升了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学校引导师生关注国家战略,认识国情、市情,感受乡村之美,理解乡村之变,探究振兴乡村之道。以理论武装为抓手拎起教育活动的总纲,面向师生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教育活动,系统领会新思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逻辑体系;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讲请楚“两个十五年”的目标里所蕴含的“奋斗精神”。
  育人效应持续释放
  现如今,“乡村振兴百村行”活动持续进行,所激发的效应持续释放。
  活动发起人姚茂华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提交的资政报告《在巫溪县打造我市扶贫教育基地体验基地的建议》得到重庆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黄贤峰、黄海燕同学正在筹建重庆市“百村数据库”;宿梦洁等同学提出了“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对策;张莹、石雪棋等同学着手构建“村校通”网络平台;传媒学院师生策划并实施的重庆市首届“增福土鸡文化节”运用传媒资源,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专家组针对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联合市团组织、市食药监部门在全市深度贫困乡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师生们在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中,深化了对乡村的认识,升华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坚定了理想信念。有学生总结到,“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我们理应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乡村振兴路上的时代先锋”。
  长师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奋斗、披荆斩棘,不仅给青年学子以极大的思想启迪,也积累了学术题材,提高了科研学术能力,确立了人生坐标。数据显示,首期100名调研员中已有11名学生考取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学生的成长让我们欣喜,让我们对后续的长期化、系列化、品牌化运作充满信心。”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熊正贤博士欣喜地说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620913984 2019-12-27 15:13:00
教育部 2019-06-19 1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