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18"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评价机制改革华东区域研讨会"在东华大学召开
2018-06-16 12:09: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更好地解决人才评价机制中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6月15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东华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第四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区域研讨会在东华大学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来自上海、江苏、山东、湖南、湖北等省市43所高校及行业专家学者100多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双一流”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评价中遇到的问题,增进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互通交流,提升中国高校的引才水平。

  参会代表合影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东华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卿凤翎,中国科学院大学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勇,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国鲁迅学会副会长郜元宝,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计算语言学实验室主任江铭虎,东华大学人事处处长、人才办公室主任、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李炜,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亚南,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学术桥总编辑吴报华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安艳琪主持。

  会议伊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东华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卿凤翎分别致开幕辞。

  李志民表示长期以来,我国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较为严重。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无疑是响应中央对于人才评价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近期在高校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方面重要的指向性文件。

  “双一流”建设高校陆续发布了建设方案,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全新格局,“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双轨并行和“五年一周期”的验收评估政策,为国内高校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值此变革之际,进一步探讨“双一流”新形势下高校引育人才以及学术评价的解决办法,可以增进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互通交流,提升中国高校的引才水平。

  东华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卿凤翎首先介绍了东华大学的基本情况,随后,卿校长特别谈到了人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卿凤翎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展开需要各类高水平人才,引才工作是摆在各高校眼前的难点、痛点。如何精准锁定目标人才、有效开展引才宣传并影响人才,针对引才形式与经验的分享、引才渠道共建与共享,都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卿凤翎希望能够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各位专家学者能就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等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深入专业的研讨,产出更多的成果。

  研讨会现场

  科研评价要脱离论文指标绑架

  在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做了《人才评价与发展》的报告分享。李志民表示,无论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关键是创建吸引人和留住人的机制。喊口号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琢磨本质规律在哪。

  他还提出,科研评价要尽快脱离论文指标绑架,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导致大量的科研是模仿和重复,科技评价指标围绕“知识价值”设计权重,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在人才聘用和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方面,可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新时代要有新导向。

  大学发展,是理念的比拼,更是人才的竞争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标结合苏州大学的人才工作实际做《大学人才管理理念与策略》特邀报告;分别从“对人才的认识、大学人才管理理念、苏州大学人才策略及成效”等几个方面展开,并就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苏州大学多年来通过实施“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苏州大学的人才管理诸多理念,得到与会代表、专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研讨会现场

  基于大数据挖掘进行学术人才评价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勇在分享时提出,人才学术评价是一个综合性强、认知度广、评判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基于大数据挖掘进行学术人才评价可以提前预测,发现人才,多维分析,确认人才,记录过程,跟踪人才从而公平判定,辨识人才。

  大数据挖掘模型本身很成熟,应用到学术人才评价中指日可待,希望学术界都去思考,改革自身的评价问题,让中国的科研事业后继有人,蒸蒸日上!

  高校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做《双一流与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发展趋势思考》分享时提到,高校规模扩张已经走到尽头,千校一面成为中国高校规模扩张的通病,“双一流”的核心是引导学校发展特色,是对大学过度综合的适度回调。同时新高考改革迫使学校放弃不擅长的专业,对学科布局调整,与双一流形成合围,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才无疑是目前高校建设的核心,但是唯论文,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但人才大战的政治与舆论环境在变化,希望高校把握时机,引到真正的所需之才。

  研讨会现场

  不拘一格降人才,优化学术环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国鲁迅学会副会长郜元宝在分享小同行学术评价经验时着重强调了小同行评价的必要性、紧迫性;同时,特别谈到了自己对于人才评价的苦恼,他认为目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定义模糊,以及就如何通过小同行评价发现人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和优化学术环境。

  最后,他特别提到,为更好的提升国家学术建设水平,更需要我们有一点理想主义精神。

  大力发展和推广小同行学术评价模式

  清华大学计算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江铭虎也分享了小同行学术评价经验,并详述了小同行学术评价的目的与原则。通过第三方评审机构,经专家评审,坚持科学、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是小同行学术评价坚守的原则,而目的就是有利于几年一次的教育部学科评估,形成竞争力学科,梯队建设,完成大项目,迅速成为各类高水平专业人才,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声誉。同时,小同行学术评价更有利于准确定位和发展潜力的客观评价。

  目前越来越重视高水平成果,人才引进目的之一是提高评估结果,引进的人才(高水平基础)在新单位的高水平成果就起作用。但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在此情况下更应该大力发展小同行学术评价模式。

  研讨会现场

  评价要分类,引才同样要分类

  接下来,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吴报华做了《人才引进与评价的实践与思考》的分享,吴报华认为,评价要分类,引才同样要分类。他指出高校引才宣传工作核心是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对谁说;第二,说什么;第三,怎么说。

  近年来,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积极拓展海外学联、学者组织及海外高校资源,积极建设海外人才联络站,盘活海外渠道资源,打造了海外引才新格局。经过10多年的积累,截至2018年3月,已经与100多所海外学联,博士协会、华人学会,海外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覆盖欧美亚澳4大洲,英、德、美、加、日、韩、澳、新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覆盖海外华人学者超过10万人。作为人才发展专委会的主要成员,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发起倡议,与广大会员共建、共享海外人才联络站,服务于广大会员,切实践行“为国引才”的使命。

  吴报华重点谈到了学术桥小同行专家学术评价的一些情况:截至2018年5月,学术桥学术评审已完整服务全国40所高校,超过3500位专家学者,出具专业权威的学术评审意见,应用于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场景。

  下午,各与会代表分别做了发言。代表们首先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引才工作经验以及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的心得,随后也就外籍人才引进、人才的客观评价、人才待遇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此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华东区域研讨会圆满成功,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收获颇多,为学校以后的引才、育才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和经验,并期望人才发展专委会及学术桥能举办更多类似的人才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5-19 14:44: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5-18 17:36: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5-15 19:21:00
中国青年报 2020-04-20 09: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