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郑朝晖:新高考变革下 个别化教育是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8-05-06 17:13: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讯 5月6日,由中国教育在线、楚天都市报和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共同主办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破除误解 推进改革”论坛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举行。来自湖北省及全国各地的近百所示范高中学校负责人、教研室老师,高校领导、招生负责人,教育专家等近700人参会。

  会上,围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和人才评价”主题,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做精彩发言,就新高考招生制度变革之后,学校应做的相应改变进行了经验分享,并基于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矛盾提出了三个想法:

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 郑朝晖

  要基于教育的本质来重新设计学校

  “如果我们跟着这个制度那个体制去跑,永远是制度的奴隶。制度今天这么变,我们就这么改,明天那么变,就那么改,这样我们永远是一个追赶者,永远不可能去引领或者是改变什么。但是仔细想一想,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高校的角度,还是每个基层学校的角度,我们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如果能够从教育的本质角度去理解教育的话,不就能殊途同归了吗?”郑朝晖说。

  他认为,教育本质是经验的累积,不要知识本位,而是学习本位,是通过学科的学习来增长学习力。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眼前来说可能给各个学校添了麻烦,但如果能够意识到它是从制度层面上促进一个学校的根本性改变,就是所有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现在有很多名牌学校、大牌学校,甚至是拥有全省最优秀资源的学校,如果不能够理解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发展契机在哪里,很可能会成为各个学校重新洗牌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郑朝晖强调,甚至后发展的学校因为背负的包袱比先发展的学校要少,更有可能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有革命性的改变。

  从教育的本质去改造学校,面临的是一系列的转变。首先是课程转变,不能把物理化学对立起来,把文科理科对立起来,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提升孩子们学习力的。第二,课堂要改变过来,不能局限于训练,而是要促进学生反思,还有合作,所以课堂形态也要发生变化。第三,学校的活动也要发生变化,要从统一规定到自我规划去转变。郑朝晖特别提到,还有一个改变其实没有真正到来,就是教师要从主导者变成辅助者,因为学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

  个别化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的变革,郑朝晖提出,个别化教育是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个别化的教育,他提出三个方法:

  第一个想法是建立有利于个别化教育的学校组织架构。“为什么一定要有班级和年级?中国古代有书院制,英国教育有学院制,在英国的大学里,学生的日常活动包括思想品德都是归学院管,你在学院里可以去从事各个专业的学习。这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一种学校组织形式,这是个别化教育得以实施基础”。

  第二,要创设有利于变化的、个别化教育的学习环境。现在上海提出的概念叫“一校一方案”,每个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要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政府组织资金实现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为什么?因为学生需要的是更自由的交互空间,更多的信息来源,更好的小组活动场地和情景。这样一来,学校的教室、环境都应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要有利于个别化教育的教育技术,郑朝晖认为,“互联网思维”才是教育技术。技术理念远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要有更开放、更交互的,更善于外包的思想来实现学校教育,个别化教育的教育技术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实施。

  建平中学积极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体系

  郑朝晖说,其实学生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指导远没有很多人所想的那么简单。至少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其中升学指导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全部。第二是生涯指导,所谓生涯指导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选择指导,“现在很多学校的生涯指导变成了路边戴墨镜盲人的算命摊子,看看脸相决定你将来可以做医生,哪有那么简单?”此外,还有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指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在生涯体验当中,职业体验非常重要。据他介绍,在建平中学,每个同学在高二的时候,都有两周的时间,完全进入上班的状态,叫做“浸润式的职业体验”,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体验,然后做出自己合理的评估。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专门实施这五项指导。

  目前,个性发展指导体系在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学生个性发展或生涯指导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阶段感知社会,到了初中阶段要进行体验,对职业有一种感性的认识,第三在高中阶段,要基于初中阶段的体验作出自己理性的选择,这个理念最终完成,即完成了个人的发展规划。

  “我站在这里讲这些,并不意味着建平中学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成功经验,无非是希望这些想法能够得到在座各位同行的印证,在艰难探索过程中,有更多同行能够理解我们、支持我们,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变革所应该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他最后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新闻网 2020-03-02 21:20: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1-20 10:02:00
中国教育在线 2019-12-25 1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