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我们为什么喜欢用数量评价人?
2017-05-02 09:10: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陈志文

  斯普林格再次取消107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很多舆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以论文评价医生的评价制度,认为以论文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是罪魁祸首。

  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但是可能需要反省的是,为什么会这样评价医生、教授?仅仅是对医生对教师是这样评价吗?肯定不是。中国最流行的评价就是“数数”,对于学生,看分数,对于教师,看论文,对于企业负责人,看收入,对于地方官,也看GDP,不一而足,无一不是“数数”,也就是量化评价。

  这种过度依赖量化的评价显然有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惟分数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那么,改了不可以吗?

新高考改革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一个核心就是改变惟分数评价,试图借鉴美国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无论哪一个维度的评价,都需要折算成分数。非分数的部分只能是参考,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涉及公平问题。量化评价相对客观,舞弊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只要是涉及主观评价,或者非量化的评价,就容易给舞弊制造空间,不得已只好回到量化评价上来——“数数”。

  评价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中国搞评价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困难,几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这与我们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

  西方的很多评价,都是以定性为核心,或者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为主。比如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一个老师的评价,对一个学校的评价,这毫无疑问是最科学的。

  西方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是与其文化与社会治理制度相匹配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诚信文化,其社会治理就是基于个人诚信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信用卡与支票制度

  比如说信用卡与支票制度,就是西方以个人诚信为基础的治理体系最经典的代表。一张纸,我签了字,钱就给你了——支票。我没有钱,借你的花了,但是我签字了,就相当于一个借据,我按时还给银行就是,不需要任何抵押,这就是信用卡。不必设置密码,银行信的是你这个人,是他的签字。因此,签字对于西方社会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是一个人信用核心。

  美国在大学录取制度上,也是一个典型,在定量(分数)的基础上,在分数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招生委员会老师对学生做定性评价,某一个人的评价就可能决定是否录取你,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感觉。也就是说,他这样做的前提是认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徇私舞弊,不会作假。

  但是我们完全不同,不仅是现在,过去的2000年间,我们对个人以及个人信用是不相信的,即便贵为皇帝,亲自手书一个诏书,没有传国玉玺也是狡诏,是假的。至今仍然如此,各级领导,对外时仅有签字没有用,都需要盖一个公章。这个章是最关键的,因为章是在一系列管理流程后用的章,是一批人把关审核的结果,代表了某个机构,而不是个人。因此中国目前最兴盛的一个生意可能就是刻萝卜章,做假章的广告遍布街头巷尾,也算中国特色了。扪心自问,当我们需要给一个人写推荐信时,有多少人能保证不说谎话?

  信用文化的缺失,导致我们对人是不信任的,也导致很难做定性评价,因为定性评价多数情况下是以人的主观评价为主,就不免出现舞弊,影响公平。因此,我们更愿意,也敢相信的,就只有客观数据,就是量化的东西,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的公平。这也是几十年来,为什么舆论对高考惟分数评价人有激烈的批判,但是一旦要修改这把尺子,反对声也同样高。

信用文化

  说到这,也就明白为什么评教授,评价医生,评价所有的人都喜欢用数字了。不患寡,患不均!一旦不看硬的论文,会不会任人唯亲?唯权?唯情?

  难道就一直这样评价下去吗?显然也是不可能,不合适的,我们必须逐步对各个领域这种“数数”评价的做法进行改革、改进,以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也才能推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场改革中,在信用文化与信用体系还不成熟的阶段,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宽容度,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瑕疵、不足给予一定的包容,同时,相关部门更需举起严惩舞弊的利剑,让所有参与者,无论是被评价者,还是评价者都不敢作假,一旦作假让其得不偿失,后果无法承受。

  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在对学生还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评价上,坚决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办法。最近几十年中,中国教育伴随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次全面的西化,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文化的匹配性,社会治理制度的匹配性以及发展阶段的匹配性,盲目照搬西方的经验与办法,导致各种治理上“水土不服”。无论是择校,还是减负,招生改革,都有失败的经验需要汲取。

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

  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的座谈会上谈到教育改革,他明确指出,教育改革需要有文化自信,不足的需要补齐,优秀的需要坚持。

  我想,中国的教育评价,乃至其他方面的评价,同样需要按这个思路去办,借鉴学习西方先进理念,但也需要有文化自信,不宜盲目否定我们的一些成功做法,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的文化与国情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在定性与定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科学与公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3-25 08:28:00
光明日报 2020-03-10 09:31:00
江苏教育发布 2020-03-09 17: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