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慧科推出“慧科高教”品牌 发布与华为 洛可可 火币中国产业学院共建合作
2019-12-13 16:2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2月8日,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四大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慧科集团参与承办的2019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上,慧科集团共同创始人、CEO岳喜伟以“新范式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践”为题发表主题报告,并发布了“慧科高教”品牌,同时宣布慧科将与华为、洛可可、火币中国共建产业学院。

  岳喜伟表示,新兴科技的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并对全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关系、师生关系和人机关系正在发生转变,计算机教育需要新的范式。

  三大关系转变,推动人才培养范式升级

  岳喜伟提到,范式升级的本质是人们对物体相互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范式上同样具有同构性。“校企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人机关系”都面临着升级转变。

校企关系、师生关系和人机关系的转变

  校和企的关系从单纯的合作进一步走向融合,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转变下,培养成效不仅影响高校,同样反哺产业发展;师生关系从重教转向重学,强调在OBE(以结果为导向)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催化学生对创新的共识;人机关系则从一对一转向泛在,单机条件已经不能支撑人才培养需要,学生需要面对终端背后无处不在的云资源。

  慧科高教品牌亮相,联合领头企业发布产业学院共建

慧科高教正式亮相

  针对人才培养范式的变化,慧科正式发布面向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慧科高教”品牌,通过校企协同、专创融合的方式,共筑高等教育新内涵。慧科高教不仅关注校企关系、师生关系和人机关系的转变,还将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岳喜伟介绍到,慧科在过去几年里一直积累在校企连接方面的实践经验,把阿里云、百度、华为等众多企业资源以平台对接、教学研发和资源管理等方式,形成综合教育解决方案带入高校,与高校共同完成联合申报新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实践教学实施和师资发展,同时,把高校老师、学生带到企业中,以双向循环的模式,让校企合作生命力更加旺盛,降低校企合作门槛。

  在大会上,岳喜伟还发布慧科与华为、洛可可、火币中国面向全国高校的产业学院共建合作。慧科将与华为共建大数据、智能物联和人工智能学院,学院将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国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实用型新兴技术人才为目标,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流的教学与实践条件;与洛可可共建新设计学院,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与高校合作,探索设计行业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打造国内领先的设计学院,创建中国最大的设计师人才生态;与火币中国共建区块链学院,在学科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加速推动优质区块链教育资源在高校落地,共同设计适合中国高等教育标准的区块链专业课程体系,为地方引进和培育区块链人技术才。

慧科发布与华为、洛可可、火币中国产业学院共建合作

  发力产教融合,构筑多元高等教育矩阵


  慧科不断探索创新,积累实践经验。在专业建设方面,慧科通过拆解岗位技能需求,绘制岗位能力图谱,融入到培养方案和课程当中,形成20多个涵盖新工科、新商科、新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专业方向,在师资方面,慧科努力帮助教师在高校和企业内双向流通,让高校教师更懂企业,让企业教师更懂教学。通过打造“三实模式”企业创新训练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此外,慧科打造教育科技智能云平台慧科云,全面支撑教学实践环境,并以人才赋能“驭风系统”为支撑,把职业规划系统和人才服务系统融入平台,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目前,慧科已与国内1500余所高校开展在线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与300多所高校共建了专业、产业学院和实验室,累计培养了7万余名学位学生。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发展,面向产业培养人才”的战略,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慧科也不断践行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利用创新教育理念和技术与高校合作培养新型人才,努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深度融合。最近一个多月,慧科相继推出了“慧科高教”以及面向高校的职业教育品牌“慧科职教”,教育科技智能云平台“慧科云”,布局以产教融合和技术赋能为基石,更为关注客户价值的多元高等教育矩阵,并与慧科旗下开课吧、后厂理工学院共同形成以大学为起点,覆盖完整职业生命周期的教育全产业链。岳喜伟表示,慧科的教育情怀就是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更加公平和便利地获取优质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的职业成长。而今天的慧科正以情怀和担当,助力着不同阶段的人才成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5-12 15:35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2-22 10:20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0-21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