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打造“环交大”双创升级版,迈向“大零号湾”建设新征程
2020-06-19 17:05
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6月18日,“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创立五周年纪念暨上海交通大学“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落户闵行开发区启动仪式举行。五年前的今天,“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正式启动。五年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地产集团在“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合作共建基础上,着力聚焦 “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及“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未来“大零号湾”将立足上海交通大学优势学科,对标国家和上海产业战略方向,打造新时期的大学科技园的示范,重点布局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装备和新材料,兼顾发展其它相关产业,打造具有标杆意义与品牌效应的高端科技转化应用示范区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毛军发、王伟明,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孟光;闵行区委书记倪耀明,副区长吴斌;地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经明,总裁朱嘉骏,副总裁李钟等出席活动。

  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和闵行开发区签约共建产学研创新合作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发,上海地产闵虹执行董事、总经理冯晓明代表双方签约;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闵行区副区长吴斌,地产集团副总裁李钟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地产集团三方签约。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教育部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闵行开发区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开发区产学研创新合作中心揭牌。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海装项目团队集体签约;闵行开发区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产业项目集体签约;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与闵开发跨国企业集体签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正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开启新一轮建设的重要时刻。上海交通大学协同上海市科委、闵行区,集中力量在闵行区南部建设“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建立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四个高科技主导产业,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双创新高地。此次落户闵行开发区的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正是“大零号湾”建设产业引导的核心任务之一,将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打造高端海洋装备的创新策源地,服务上海海洋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领海洋装备领域产业发展,支持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地产集团董事长冯经明在致辞中表示,五年前闵行区、上海交通大学和地产集团合作,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整合市场、大学、国企三方力量,对标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实现优势叠加,项目取得很大成绩,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升级区域产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落户闵行开发区,是三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深度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典范,也必将加速闵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步伐。

  闵行区委书记倪耀明在致辞中表示,“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落户闵行开发区,这标志着闵行区在建设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一步。在零号湾创立五周年之际,作为建设“大零号湾”的实际行动之一,交大将大海洋科研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落户闵开发,并与开发区企业签约,助力企业技术攻关。零号湾“老东家”之一的地产集团,也积极参与其中,我们热烈欢迎其他经济主体都积极参与进来,携手共进、共享机遇、共创未来。

  打造“环交大”双创升级版,迈向“大零号湾”建设新征程

  2015年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合作备忘录,三方开启共同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2015年6月18日,“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启动仪式暨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举行。2016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获得重点支持,加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去年年底,零号湾在孵项目总数超过630项、在孵化企业超过470家、项目融资总额超过 12亿元、获投融资企业超过40家。另有100多位创业导师、91位创投导师、48位法律顾问提供相应服务,“小零号湾”创新创业园区初现规模效应,初步建成双创生态体系,成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2019年12月2日,李强书记来到交大调研时指出:上海交通大学要为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在基础理论突破上跑出“最先一公里”和在创新成果转化中跑好“最后一公里”。市科委、闵行区、交大三方就大学科技园建设推进建立工作机制,积极落实上海市委要求。主要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多次集中专题研讨,就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现有基础、关键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交流,达成统一共识,建设新时期大学科技园的示范——“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大零号湾”将实施功能开发、产业开发、形态开发等三大核心开发,紧紧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大,推进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打造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装备、新材料等四大主导高科技产业,建设组团化的全球科研创新区、新兴产业引领区、现代商业与文创教育服务区、高品质国际生活社区四个功能区,实现各功能区在产业、功能、布局、形态上的交织配套、交互融合和集合发展。

  “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落户

  上海交通大学的海洋工程相关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拥有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海洋装备试验设施,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和突出的成果转化能力,在包括海上大型绞吸式疏浚装备、“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平台等“国之重器”的研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大海洋格局”规划学科发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科学交融的新的学科格局,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研究,为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做出贡献,多维布局构筑起“大海洋”学科生态。

  为进一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写好“奋进之笔”,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制定“大海洋”专项战略。2020年3月学校聚焦国家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正式成立海洋装备研究院。海洋装备研究院以教育部深海重载作业集成攻关大平台为依托,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要求,组建世界一流创新大团队,建设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培育抢占制高点科技大项目,同时实施“深蓝计划”主动谋划海洋科技创新,为海洋装备领域自主创新提供源头供给,成为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支柱,推动学校成为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

  研究院按照“三步走”发展规划,不断深化建设内涵。到2022年,依托闵行开发区文井路基地探索产学研工科新特区、新模式,建成海洋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到2025年,建成上海海洋装备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单元。到2030年, 作为主体之一承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成为国际海洋研究的杰出人才聚集地。

  6月18日,海洋装备研究院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前瞻技术研究整合校内涉海优势力量,首批遴选了深海重载作业装备研究中心、船舰装备可靠性评估与智能诊断研究中心、海洋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装备研究院、焊接与激光制造研究中心、水下专用特种装备研究中心等来自校内多个院系的9个团队入驻闵行开发区,以国家重大任务为抓手开展集成攻关。

  未来海洋装备研究院将在“大零号湾”的热土,围绕“海洋+”构筑大海洋生态,建设海洋领域创新高地。

  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为师生创新创业“基因”保驾护航

  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以来具有创新创业的传统,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强调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人才培养,注重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学校2010年就在全国高校较早成立了创业学院,从大学生创业的视角,梳理和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创业生态体系。在交大校园,“使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子血液中的一种精神,使创业成为交大学子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已深入人心。在这样拥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校园中,大批师生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也为交大师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上海交通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统筹发挥学科综合与各类服务载体的优势,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上,构建了“1+1+3+5”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不仅形成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基本制度,也针对职务发明、离岗创业、绩效考核等关键难点问题以及成果转移转化各环节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在机制上,成立了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形成校内合力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明确成果转化实施路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创新创业活力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交大“双创”成果为社会发展注入“硬核”科技力量

  解放医生的双手,让机器人精准完成胸腹部手术,由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顾力栩创立的精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努力。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手术导航及手术机器人研发的公司,专注于精准手术领域。目前自主研发的胸腹部肿瘤穿刺手术导航系统样机已打磨完成,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公司正在实现平台化发展——搭建结合手术机器人的胸腹部实体肿瘤的完整治疗体系。同时有若干后备在研项目,包括胸腹部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更为复杂的多科室手术机器人系统及若干围绕肿瘤和心血管的微创诊疗系统,未来后续产品会以2-3年左右间隔周期陆续推向市场。

  在人工智能领域,交大师生取得的双创“成绩”同样不俗。“您好!我是疫情防控机器人。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占用您1分钟时间,做个电话回访。请问您是××本人吗?”疫情期间,在江苏、上海、湖北、山东、四川……不少社区居民都接到了这样的电话。打电话的,不是他们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而是一位可以不眠不休的“志愿者”——思必驰疫情防控机器人。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人性化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语音实验室教授俞凯是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未来,俞凯团队将着手在准备下一阶段的科研攻坚,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疫情后期的信息调查、重点人员心理干预和社会心理稳定研发对话系统。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张建政博士一直铭记于心,2017年在毗邻交大的零号湾创立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交大图书馆联合起草、编制“中国智能移动馆藏数据管理系列机器人行业标准”(首部),其研发的智能盘点机器人凭借超99.7%的读取率刷新多项国内图书盘点记录,疫情期间研发的智能医用测温和消毒机器人最先提供给钱学森图书馆和交大医学转化大楼等场所使用,助力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此外研发总监董易博士等其他核心团队也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飒智智能作为一家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少数在航天、医疗、电力、日化、馆藏等行业均实现典型创新型应用案例解决方案的厂商之一。飒智智能不仅重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更重视技术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产品快速落地。当前已经根据医院、学校、机场、图书馆和工厂物流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行业痛点,开发出四类产品,分别是:

  1. 医用服务机器人系列:智能移动消毒机器人、智能巡视测温机器人、智能物药配送机器人和智能移乘护理机器人等产品;

  2. 巡视巡检系列:智能盘点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

  3. 移载重载系列:SLAM AMR、智能移动操作复合机器人、重载机器人;

  4. 自动化一体解决方案:提供从物料上线、流程规划、仓储物流到局部操作机器人的一体化全自动方案。

  如今,越来越多的交大科研工作者瞄准高科技产业及社会发展的关键点,迅速展开科研攻坚,为社会发展注入“硬核”科技力量,把论文写在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的实践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 2022-06-02 10:43
上海交通大学 2022-05-25 10:09
上海交通大学 2022-05-18 10:00